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藥調劑員考試“牛蒡子的來源以及鑒別”的相關知識,具體內容如下,需要的考生請查看!
拼音:Niú Bànɡ Zǐ
英文名:FRUCTUS ARCTII
別名:大力子、惡實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
性狀:本品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huán),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鑒別:(1)本品粉末灰褐色。內果皮石細胞略扁平,表面觀呈尖梭形、長橢圓形或尖卵圓形,鑲嵌緊密;側面觀類長方形或長條形,稍偏彎,長70——224μm,寬13——70μm,壁厚約至20μm,木化,紋孔橫長。中果皮網紋細胞橫斷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具細點狀增厚;縱斷面觀細胞延長,壁具細密交叉的網狀紋理。草酸鈣方晶直徑3——9μm,成片存在于黃色中果皮薄壁細胞中,含晶細胞界限不分明。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細小簇晶,并含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牛蒡子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牛蒡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3μl、對照藥材溶液3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40:8: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牛蒡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炒牛蒡子:取凈牛蒡子,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氣。用時搗碎。
性味:辛、苦,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備注:(1)本品疏散風熱,且能利咽,臨床應用以風熱表癥兼有咽喉腫痛者為宜,常配合桔梗、銀花、連翹等同用。牛蒡子散風熱而透疹,對麻疹初起、疹出不暢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蟬蛻、薄荷等同用。牛蒡子散風熱,宣肺氣,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風熱,咳嗽不暢痰多者,往往用為要藥,可配荊芥、桔梗、甘草等同用。牛蒡子配黃連、板藍根等又能清解熱毒,對熱毒瘡癰有一定療效。
(2)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發(fā)與清泄兩種功效,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解熱毒。但本品透發(fā)的力量較弱,并無發(fā)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風熱或透發(fā)麻疹時,須與薄荷同用,始能收透發(fā)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熱毒的作用,則較顯著,無論咽喉紅腫,痄腮腫痛,瘡癰腫毒以及痰熱咳嗽等癥,都可適用,常與銀花、連竅等配伍。牛蒡子疏散風熱的作用,與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熱解毒之功較優(yōu),薄荷解表發(fā)汗之力較強。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腸通便,故脾虛腹瀉者忌用;癰疽已潰、膿水清稀者也不宜應用。
摘錄《中國藥典》
以上即為中藥調劑員考試“牛蒡子的來源以及鑒別”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更多內容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