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索引:
一、先天性梅毒的可以出現(xiàn)哪些臨床癥狀和表現(xiàn)?
二、小兒造血特點是什么?
三、鐵是如何代謝的?
具體解答:
一、先天性梅毒的可以出現(xiàn)哪些臨床癥狀和表現(xiàn)?
大多數(shù)患兒出生時無癥狀,于2~3周后逐漸出現(xiàn)。常見的癥狀有:①肝脾大;②皮膚黏膜損害:鼻炎為早期特征,于生后1周出現(xiàn),可持續(xù)3個月之久,當鼻黏膜潰瘍累及鼻軟骨時形成“鞍鼻”,累及喉部引起聲嘶。皮疹常于生后2~3周出現(xiàn),初為粉紅、紅色多行性斑丘疹,以后變?yōu)樽睾稚?,并有細小脫屑,掌、跖部還可見梅毒性天皰瘡。皮疹常見于口周、鼻翼和肛周,皮損數(shù)月后呈放射狀皸裂;③骨損害:多無臨床體征,少數(shù)因劇痛而致“假癱”,X線表現(xiàn)為骨、軟骨骨膜炎改變,上肢最易受累,且以單側為主;④全身淋巴結腫大;⑤血液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貧血、白細胞減少或增多,血小板減少及Coombs試驗陰性的溶血性貧血;⑥其他:多為早產(chǎn)、小于胎齡兒;新生兒期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罕見,多在生后3~6個月時出現(xiàn)。
二、小兒造血特點是什么?
小兒造血可分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 先后在卵黃囊、肝和骨髓形成三個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葉造血期 在胚胎第3周至6周出現(xiàn),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紅細胞。
2.肝造血期 在胚胎第6周至第8周開始肝臟造血,并成為胎兒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4至5個月達高峰,6個月后消退;肝造血先是產(chǎn)生有核紅細胞,以后產(chǎn)生粒細胞和巨核細胞。脾臟在第8周開始造血,先造紅細胞,稍后造粒細胞,5個月后脾臟造紅和粒細胞功能消退,以后成為終生造淋巴細胞器官。同期胸腺和淋巴結開始有造淋巴細胞功能。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時骨髓腔發(fā)育已初具規(guī)模,但其造血功能在第4個月才開始,第6個月后才漸趨穩(wěn)定,并成為造血的主要器官,出生2~5周后骨髓成為唯一的造血場所。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嬰兒期所有骨髓均為紅骨髓,全部參與造血。兒童期脂肪組織(黃髓)逐漸代替長骨中的造血組織,年長兒和成人期紅骨髓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顱骨、鎖骨和肩胛骨等扁骨,但黃髓仍有潛在的造血功能,當需要增加造血時,它可轉(zhuǎn)變?yōu)榧t髓而恢復造血功能。小兒在出生后頭幾年缺少黃髓,故造血的代償潛力甚少,如果需要增加造血,就會出現(xiàn)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況下,骨髓外造血極少。出生后,尤其在嬰兒期,當發(fā)生感染性貧血或溶血性貧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時,肝可適應需要恢復到胎兒時期的造血狀態(tài)而出現(xiàn)肝大,同時可出現(xiàn)脾和淋巴結的腫大,外周血中可出現(xiàn)有核紅細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細胞。這是小兒造血器官的一種特殊反應,稱為“骨髓外造血”,感染及貧血矯正后即恢復正常。
三、鐵是如何代謝的?
(一)人體總鐵含量及其分布 正常成人男性約為50mg/kg,女性約為35mg/kg,新生兒約為75mg/kg??傝F量的60%~70%存在于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中,約30%。以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形式貯存于肝、脾和骨髓中,極少量存在于含鐵酶(如各種細胞色素酶、琥珀酸脫氫酶等)及血中。
(二)鐵的來源 主要來自食物中攝取鐵和衰老的紅細胞破壞釋放的鐵,后者幾乎全部被再利用。
(三)鐵的吸收和運轉(zhuǎn) 食物中的鐵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被吸收。腸黏膜細胞對鐵的吸收有調(diào)節(jié)作用,當體內(nèi)貯鐵充足或造血功能減退時鐵吸收減少,在缺鐵和造血功能增強時鐵吸收增多。
食物中鐵吸收率的高低與鐵的攝入量密切相關。肉類、魚類、肝臟等動物性食物中的鐵屬于血紅素鐵,吸收率較高;人乳中鐵50%可被吸收,而牛乳中鐵吸收率約為10%。植物性食物中的鐵屬非血紅素鐵,吸收率甚低,且易受腸腔內(nèi)其他因素的影響。維生素C、果糖、氨基酸等還原物質(zhì)能使Fe3+變成Fe2+,有利于鐵的吸收;而磷酸、草酸等則與鐵形成不溶性鐵鹽,難于吸收;植物纖維、茶、咖啡、蛋、牛奶更可抑制鐵的吸收。
無論是從腸道吸收的鐵或是紅細胞破壞釋放的鐵均需由轉(zhuǎn)鐵蛋白進行運輸。在正常情況下,血漿中的轉(zhuǎn)鐵蛋白僅1/3與鐵結合,此結合的鐵稱為血清鐵;其余2/3仍具有與鐵結合的能力,在體外加入一定量的鐵便可使其成為飽和狀態(tài),其所加的鐵量即為未飽和鐵結合力。血清鐵與未飽和鐵結合力之和稱為血清總鐵結合力(TIBC)。血清鐵在總鐵結合力中所占百分比稱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TS)。
(四)鐵的貯存與利用 鐵在體內(nèi)以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形式貯存。鐵到達骨髓造血組織后即進入幼紅細胞,在線粒體中與原卟啉結合形成血紅素,后者再與珠蛋白結合形成血紅蛋白。
(五)鐵的需要量和排泄量 正常人每日鐵的排泄量相對恒定,約為1mg,主要由膽汁、尿、汗和脫落的黏膜細胞排出。小兒由于不斷生長發(fā)育,每日自飲食中攝入較多量的鐵以滿足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和補充排泄量:成熟兒自生后4個月至3歲每天約需鐵1mg/kg;早產(chǎn)兒需鐵量較多,約為2mg/kg;各年齡小兒每天攝入總量不宜超過15mg。
(六)胎兒和兒童期鐵代謝的特點
1.胎兒期鐵代謝特點 胎兒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鐵,以孕期后3個月獲鐵量最多,平均每日可從母體獲得4mg鐵,故足月新生兒從母體所獲鐵量足夠其生后4~5個月之用,而未成熟兒則容易發(fā)生缺鐵。孕母嚴重缺鐵可影響對胎兒的鐵供應。
2.嬰兒和兒童鐵代謝的特點 足月新生兒貯存的鐵一般能滿足4個月之需,生后“生理性溶血”釋放的鐵較多,隨后“生理性貧血”期造血相對低下,故嬰兒早期不易發(fā)生缺鐵。但早產(chǎn)兒從母體獲取的鐵較少,生長發(fā)育快,容易早期即發(fā)生缺鐵。4個月齡以后,從母體獲取的鐵逐漸耗盡,加上生長發(fā)育快速,造血活躍,對膳食鐵的需要增加,而嬰兒的主食人乳和牛乳含鐵量均很低,難以滿足需要,貯存鐵耗竭后即發(fā)生缺鐵。故6個月~2歲小兒缺鐵的發(fā)生率高。
兒童期缺鐵主要原因為:食物搭配不合理,鐵吸收受抑制;鉤蟲、蟯蟲感染的隱性失血;性成熟期生長發(fā)育加快對鐵的需要增加,初潮以后少女月經(jīng)過多失鐵也可成為缺鐵原因。
兒科主治醫(yī)師考試:《答疑周刊》2020年第34期(word版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版權所有,轉(zhuǎn)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