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病機尚未明確,一旦得上,保不齊什么時候就因為勞累、吹風甚至刷牙而再次誘發(fā)。關于“比牙疼還惱人的三叉神經痛,用這招自己在家緩解”相關內容,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內容:
比牙疼還惱人的三叉神經痛,用這招自己在家緩解
面痛是指面部一定部位突然出現(xiàn)陣發(fā)性、短暫性、劇烈性疼痛。常因觸及面部的某一點誘發(fā)疼痛發(fā)作,疼痛多發(fā)生于面部一側的額部、上頜部和下頜部,以上、下頜部出現(xiàn)疼痛居多。疼痛可放射性、燒灼樣、抽掣樣、刀割樣、針刺樣等,持續(xù)數(shù)秒鐘或數(shù)分鐘后緩解,但可反復發(fā)作。
西醫(yī)學的三叉神經痛有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均可歸屬本病范疇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面痛的發(fā)病多由風寒邪氣客于面部經絡,使經脈拘急收引;或由肝氣郁結,郁而化火,夾胃熱循經上擾;或由外傷所致,或病變日久不愈,或由情志因素誘發(fā),氣機不暢,瘀血停滯經脈;或由素體陰虛,房勞傷腎,陰虛火旺,虛火上炎,燒灼筋脈等原因所致。
面痛的總病機為面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
辨證分型
面痛應著重辨明虛實。
一般痛勢急迫,病史較短多實。若局部肌肉抽搐、流淚、流涕、流涎,苔薄白,脈弦緊,為外感風寒;若局部灼痛,煩躁易怒,口渴,便秘,苔黃而干,脈弦數(shù),為肝胃熱盛;若痛點固定不移,舌暗有瘀斑,脈細澀,為氣血瘀滯。
一般痛勢緩和,病史較久多虛。若腰酸神倦,遇勞發(fā)作或加劇,形質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陰虛火旺。
刮痧治療
01實 證
治法:疏散風寒,清瀉肝胃,通經止痛。取督脈、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經為主,以瀉刮為主。
處方與操作:瀉刮督脈百會穴經上星穴至印堂穴的循行線、患側太陽穴經角孫穴至風池穴的連線,不必出痧;角揉風池;平刮患側從額部正中線向外經陽白穴至懸顱穴的連線、從攢竹穴經魚腰穴至瞳子髎穴的連線、從鼻翼旁迎香穴由內向外經顴髎穴至下關穴的連線,均不必出痧;瀉刮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穴至膈前穴的循行線,要求出痧;角揉合谷穴。
外感風寒者,加角揉大椎、風門、外關等穴;肝胃熱盛者,加角揉解溪、內庭、太沖、行間等穴;氣血瘀滯者,加角揉膈俞、血海穴。
方義:瀉刮督脈百會經上星至印堂段、太陽經角孫至風池段、角揉風池,可疏散風寒,通經止痛;平刮患側從額部正中線向外經陽白至懸顱段、從攢竹經魚腰至瞳子髎段、從鼻翼旁迎香由內向外經顴髎至下關段,可疏通面部經氣,調和氣血,通經止痛;瀉刮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至膈俞段,可祛風通絡,調理臟腑氣血;角揉合谷,可調經止痛。配大椎、風門、外關疏散風寒;配解溪、內庭、太沖、行間清瀉肝胃;配膈俞、血?;钛觥?/p>
02虛 證
治法:滋陰瀉火,通經止痛。取督脈、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經為主,以補刮為主。
處方與操作:補刮督脈從百會穴經上星穴至印堂穴的循行線,不必出痧;平刮患側從額部正中線向外經陽白穴至懸顱穴的連線、從攢竹穴經魚腰穴至瞳子髎穴的連線、從鼻翼旁迎香穴由內向外經顴髎穴至下關穴連的連線,均不必出痧;角揉風池;補刮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穴至腎俞穴的循行線,不必強求出痧;角揉合谷、三陰交;補刮足少陰腎經陰谷穴至太溪穴的循行線,皮膚微紅為度;角揉太溪。
遇勞發(fā)作或加劇者,加角揉氣海、足三里穴。
方義:補刮督脈百會經上星至印堂段,角揉風池,可通經止痛;平刮患側從額部正中線向外經陽白至懸顱段、從攢竹經魚腰至瞳子髎段、從鼻翼旁迎香由內向外經顴髎至下關段,可疏通面部經氣,調和氣血,通經止痛;補刮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至腎俞段,可調理臟腑氣血;角揉合谷,可調經止痛;角揉三陰交、補刮腎經陰谷至太溪段、角揉太溪,可滋陰瀉調和氣血。配氣海、足三里,可補益正氣。
注意事項
1.刮痧對面痛有較好的即時止痛效應,尤其對原發(fā)性面痛療效更為突出。嚴重疼痛頻發(fā)者,應配合藥物或釆用綜合方法治療。
2.患者應調暢情志,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面部保暖。
3.刮痧后飲用300——400毫升溫開水。
4.面痛實證者,可每日輕刮面部患側,其他部位可間隔2——3日刮痧1次,虛證可間隔4——5日刮痧1次,連續(xù)8次為1個療程,休息1——2周后再行第2個療程,應連續(xù)治療2——3個療程。
以上為“比牙疼還惱人的三叉神經痛,用這招自己在家緩解”全部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想了解更多醫(yī)學疾病類知識,請隨時關注醫(y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