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 (《本經(jīng)》)
【異名】花蛤(《夢溪筆淡》),黃蛤(《現(xiàn)代實用中藥》),圓蛤(《藥材資料匯編》),白利殼(《中藥志》)。
【來源】為簾蛤科動物文蛤的貝殼。
【采集】4~10月間采捕,去肉,洗凈,曬干。
【藥材】貝殼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殼頂處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銀灰色輪紋,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澤。內(nèi)面乳白色或略帶青紫,平滑,亦有光澤。質(zhì)堅硬而重,斷面顯層狀。氣無,味淡。以光滑,黃白色,無泥垢者為佳。
產(chǎn)廣東、山東、福建、江蘇等地。本品和青蛤的貝殼,藥材通稱為海蛤殼。
【炮制】文蛤:洗凈曬干,碾碎。煅文蛤:將文蛤置無煙火上煅紅,取出放冷,碾碎。
①《本草匯言》:"用酒煮一時,乘熱搗細用。"
②《本經(jīng)逢原》:"用酸漿水或醋,煮半日許,搗粉用。"
【性味】咸,平。
①《別錄》:"味咸,平,無毒。"
②《本經(jīng)逢原》:"咸,平,微寒,無毒。"
【歸經(jīng)】①《注解傷寒論》:"走腎。"
②《長沙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化痰,軟堅。治口渴煩熱,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瘺。
①《本經(jīng)》:"主惡瘡蝕,五痔。"
②《別錄》:"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③《湯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蝕口鼻,燒灰臘豬脂和涂之。"
④《長沙藥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煩,化痰止嗽,軟堅消痞。"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宜忌】《本草經(jīng)巰》:"病屬邪熱痰結(jié)者宜之,氣虛有寒者不得用。"
【選方】①治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五兩。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匱要略》文蛤散)
②治痰飲膠結(jié)不化,為咳逆、為胸痹者:文蛤一兩(燒存性,研極細末),姜制半夏、膽星、厚樸、陳廣皮、白芥子、于白術(shù)、枳實各一兩(俱同麩皮拌炒)。上研為末,每早晚各服一錢,食后白湯調(diào)服。(《方脈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