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本月初的美國癌癥研究學會(AACR)年會上,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病理學家David Tarin在數百名同行面前針對腫瘤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的癌癥轉移假說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數十年來針對這一假說開展的研究有可能將科學家們導入了歧途。
在本月初的美國癌癥研究學會(AACR)年會上,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病理學家David Tarin在數百名同行面前針對腫瘤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的癌癥轉移假說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數十年來針對這一假說開展的研究有可能將科學家們導入了歧途。
Tarin表示:“在這項癌癥轉移假說中,科學家們提出癌細胞是通過將自身逆轉至發(fā)育胚胎中移動細胞的狀態(tài)從而在機體中實現腫瘤轉移的。然而我們卻從未在人類腫瘤中真正觀察到這一過程。”
人類的大部分癌癥主要累及的是器官的上皮細胞層。在通常情況下上皮細胞并不具有活動能力。而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由于移動相關的蛋白質表達增高,連接細胞的蛋白質分泌受到抑制,促使某些上皮細胞開始向具有活動能力的間質細胞轉化,實現細胞在胚胎中的遷移;诖耍茖W家們提出在癌癥中或許也存在相同的上皮-間質轉化(EMT),并有可能是癌細胞與周圍細胞分離,通過血液循環(huán)播種形成新腫瘤病灶的基礎。
“這是一個極好的假說,它使得人們對癌癥轉移的理解變得相對簡單,”法國Montpellier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Pierre Savagner說。
盡管這一假說在一開始提出的時候面臨了一些爭議,科學家們后來通過大量的小鼠試驗證實EMT激活確實與腫瘤轉移有著密切的聯系。
“EMT現在已成為癌癥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并且有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EMT在癌癥轉移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癌癥研究中心的癌癥研究人員Shoukat Dedhar說。
然而直到現在質疑仍在繼續(xù)。Tarin等人認為這一假說獲得廣泛公認主要是基于來自培養(yǎng)細胞和動物模型的結果,然而卻并未在人類腫瘤轉移中找到令人信服的數據。Tarin稱病理學家們對來自腫瘤的數百萬張組織切片進行篩查的結果是并未觀察到這類轉換細胞
EMT轉移假說的擁護者、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yī)學研究所的首席癌癥生物學家Robert Weinberg認為這有可能僅僅是因為EMT的過程非常短暫,當轉移細胞侵入到新組織中時,它的間質細胞特性就很快消失了。“當我們對來自一名患者的組織切片進行檢測時,我們獲得了這一瞬間的快照,”意大利巴里大學的癌癥研究員Gianluigi Giannelli說:“不過我們并沒有觀察到完整的影像。”
Tarin對此提出反駁:“這無異于告訴你在房間中坐著很多看不見的外星人。只是因為你沒使用正確的工具,所以你一直無法見到他們。”
其他一些人士對Tarin的看法表示了支持意見。Savagner指出那些表明EMT激活的蛋白同樣也存在于其他無關的生理過程中,例如細胞程序性死亡。“人們事實上過于期望這些細胞發(fā)生了EMT,因而他們不遺余力地致力推動這一想法,”Savagner說。
甚至Dedhar也認為有些結論可能言過其實了。例如許多研究論文是從培養(yǎng)細胞中獲得這些結論的,然而事實上研究人員并未在活體動物中證實這些細胞具有轉移能力。
Tarin認為真實的情況可能并不涉及細胞性質的轉化,有可能是因為癌細胞中的突變改變了細胞間的粘附而造成了癌細胞從腫瘤中脫落,從而發(fā)生了轉移。
Weinberg說:“要解決這一爭論的關鍵實驗是必須從癌細胞自腫瘤上脫落一刻開始到轉移形成新病灶整個過程中對單個癌細胞進行追蹤研究。然而目前在人體上開展這樣的實驗還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zhàn)。”
“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一過程是否是癌癥轉移的必要條件,”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癌癥生物學家Isaiah Fidler說:“只能說如果我們不能排除存在EMT,那么在癌癥中,我們也不能排除任何其他的可能。”
下一條·醫(yī)生守望生命的痛苦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