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屬的1種,俗稱花生和黃花生。該屬約20余種。一般認為,花生原產(chǎn)秘魯和巴西,在秘魯沿海地帶史前廢墟中發(fā)現(xiàn)大量古代花生,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500年,且美洲最早古籍之一《巴西志》即已明確記錄,古印第安人稱之為“安胡克”。在哥倫布遠航時期,航海家將花生莢果帶至西班牙,在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通史》中記載花生的西班牙語為“瑪尼”,之后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同時,也有部分表明,中國也有可能是花生原產(chǎn)地之一。1958年的浙江吳興錢山洋原始社會遺址中,發(fā)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測定灶坑年代距今4700±100年。1961年,江西修水縣山背地區(qū)原始社會遺址中再次發(fā)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此外廣西、云南、江西等地也曾報告過于花生形態(tài)極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經(jīng)西安文保中心專家確認,距今2100年前的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農(nóng)作物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花生。
中國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形如香芋,蔓生”、“花開亦落地結(jié)子
花生照片集錦如香芋,亦名花生”。元朝人賈銘入的《飲食須知》載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兒多吃,滯氣難消”,“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莢,子如蓮肉,同生黃瓜及鴨蛋食,往往殺人,多食令精寒陽萎”。明朝人蘭茂的《滇南本草》亦有花生的記載。然而現(xiàn)今廣泛種植者,則為南美引進無疑。
到明末清初,中國沿海地區(qū)花生種植較為普遍,多次從南美洲引種花生品種,最近一次為1887年,《慈黔縣志》記載:“落花生,按縣境種最廣,近有一種自東洋至,粒較大,尤堅脆”。
歐洲曾從中國引種花生,因此歐洲部分地區(qū)仍稱之為“中國堅果”。剛果布朗氏在1818年的《剛果植物志》中稱“花生是由中國傳入印度、錫蘭及馬來群島,爾后傳入非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