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早應用的治療癌癥的方法,也是目前許多早期癌癥治療的首選療法。許多早期癌癥可以通過成功的手術達到根治的目的。一些癌癥病人病情發(fā)展到晚期,無法進行根治性手術,但是為了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病人生命,也可進行手術,這種手術稱為姑息性手術。例如結腸癌阻塞腸腔,無法正常排便,則要采取大腸造瘺的姑息性手術以解除腫瘤對腸腔的阻塞。不是任何癌癥都可以進行手術的,例如血癌(即白血?。┚蜔o法手術切除。
即用化學藥物治療癌癥,一般都是指西藥抗癌藥。這些藥物能在癌細胞生長繁殖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抑制或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目的。但現(xiàn)有的化學藥物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人體細胞也有損害。因此,進行化療時往往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脫發(fā)等。目前,化療主要用于各種類型的白血病以及用于無法手術而又對放療不敏感的病人。此外,也用作癌癥手術后的輔助療法,以便殺死散在的或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發(fā)現(xiàn)的癌細胞,推遲或預防癌癥復發(fā)。
是用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以達到治療目的。有些癌癥對放療效果好,或稱對放療敏感,例如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等;而另一些癌癥則對放療不敏感,即效果不好,例如胰腺癌、結腸腺瘤、軟骨肉瘤及黑色素瘤等。放療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可以避免手術造成的組織缺損和畸形。當癌已向周圍組織蔓延或轉移到別處,手術無法徹底切除,就可以用放療來殺死癌細胞。與化療一樣,普通放療也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損傷,所以會產(chǎn)生一系列副作用。
無創(chuàng)性立體定向放射是目前世界醫(yī)學界治療腫瘤的領先技術,具有療效好、準確、安全、無創(chuàng)傷、將患者痛苦減低至最小程度的特點。立體定向放射療法的精確度非常高。人工手術輕微的抖動范圍就可達到3-4毫米,高于立體定向放射誤差的10倍以上;普通放療通過單一平面來治療腫瘤,放射線劑量達到腫瘤致死量時,勢必嚴重損傷包圍腫瘤的正常組織;立體定向放射是將所有放射線集中在腫瘤組織上進行精確治療,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極其微小。另外,立體定向放療可以避免種植性轉移和血液轉移。人工手術在腫瘤切割及拿出過程中,很難保證腫瘤組織細胞完全不脫落,容易把腫瘤種植在正常組織上而形成新的腫瘤。這就是醫(yī)學上常見的種植性轉移;另外腫瘤組織細胞也有可能在手術中通過血液轉移。立體定向放療則可避免這樣的轉移,同時避免手術引起的感染和并發(fā)癥,以及因開刀給患者帶來的
痛苦和風險。
患癌癥的病人,體內免疫功能往往低下才造成了癌癥發(fā)生、發(fā)展以至擴散。
免疫療法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遏制癌的生長或擴散的目的。提高免疫力的制劑稱為免疫增強劑,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卡介苗,還有轉移因子、干擾素、免疫核糖核酸等。免疫療法副作用小,但難以達到根治癌癥的目的。因此,通常用它作為手術后和化療、放療的輔助治療,以達到鞏固療效及防止復發(fā)的目的。
適用于那些發(fā)生、發(fā)展及治療與體內激素含量密切相關的癥,即激素依賴性癌癥。這些癌癥主要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及甲狀腺癌。其原理是通過服用或注射某種激素對體內激素水平進行調整,達到控制癌生長的目的。例如用雄激素治療乳腺癌、雌激素治療前列腺癌、甲狀腺素片治療甲狀腺癌等等。內分泌療法目前仍然作為癌癥的輔助治療手段,不能取代手術、放療和化療。
是一種比較新的治療癌癥的技術。它與一般化療不同之處是將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與一種專門與癌細胞結合的物質結合在一起。用藥后,藥物絕大部分集中在癌細胞上,化療藥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細胞影響小,因此療效高,副作用小。目前已研制出多種針對不同癌癥的單克隆抗體它像激光制導的導彈一樣精確地“飛向”癌細胞,攜帶的彈頭就是殺傷癌細胞的藥物。
低溫(-40℃以下)和高溫(45℃以上)都可以將癌細胞殺死。因此人們開展了用液氮冷凍治療淺表皮膚癌和某些良性皮膚腫瘤,以及局部加溫治療皮膚癌、四肢癌和膀胱癌。加溫方法有短波、超短波、微波及激光等手段。
基因是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化學成分是脫氧核糖核酸(DNA)。不同的基因起著不同的生物學作用,而癌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均與細胞內基因發(fā)生變化有關。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兩類與癌癥直接相關的基因,即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的變化會導致腫瘤發(fā)生,而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細胞癌變。此外,許多基因與癌癥的治療有關。例如,有些基因可以增強化療效果,使癌細胞對化療藥物敏感性增加,在同等劑量化療藥物作用下,殺死更多的癌細胞;還有人將造血生長因子基因導入造血干細胞,以減輕因化療和放療造成病人造血功能的損害 ,因此更有利于對癌癥的治療。然而,癌癥的發(fā)病機制是極其復雜的,基因治療技術中的許多環(huán)節(jié)和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目前絕大部分研究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的,其效果雖然令人振奮,但應用到癌癥患者效果卻不十分理想,基因治療中的許多關鍵問題尚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