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直播公告

網校老師 02月21日 16:00-18:00
詳情
張鈺琪 02月21日 09:00-21:00
詳情經絡的涵義及組成是中西醫(yī)助理醫(yī)師考試復習需要了解的知識,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搜索整理了以下內容供考生參考!
一、經絡的涵義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經尤如直行的徑路,是經絡系統的主干。絡則有網絡的含義,是經脈的細小分支。經絡內屬腑臟,外絡肢節(jié),行氣血,通陰陽,溝通表里內外,網絡周布全身,把人體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以保持其機能活動的協調和平衡。這種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經絡學說就是闡明經絡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的生理作用和病理變化規(guī)律的學說。靈樞經別指出:“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充分說明了學習和研究經絡學說的重要意義。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在內連屬于腑臟,在外聯絡于筋肉、皮膚。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等組成。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規(guī)律,同體內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系,即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jié)。”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jié)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自四肢,循行于體腔臟腑深部,上出于頸項淺部,它能補正經之不足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經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浮絡是循行于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它們主要是加強各部聯系和網絡經脈不及的部分。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jié)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所以稱“十二經筋”。經筋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jié)運動的作用。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個部分,分屬于十二經脈,稱“十二皮部”。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并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y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y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yī)術施用時借助的途徑。
網校老師 02月21日 16:00-18:00
詳情張鈺琪 02月21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