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病機是中醫(yī)鄉(xiāng)鎮(zhèn)助理醫(yī)師考試復習中需要了解的知識,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以下內容供考生參考。
1.脾的生理病理特點:脾位于中焦,與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外應于腹。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并能統(tǒng)攝血液的運行。脾主升清,喜燥惡濕。脾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飲食水谷運化機能減退,血液的生成和運行障礙,以及水液代謝失調等。脾氣虧虛為脾的基本病理變化,但脾運濕而惡濕,脾虛則生濕,濕盛又易困脾,故脾虛濕盛為脾病的病理特點。
2.脾的基本病理變化:脾為太陰濕土,脾的功能以脾的陽氣為之主,故脾的運化功能障礙,主要是由于脾的陽氣虛損,失于升清,運化無權所致。脾的統(tǒng)血功能,實際上是脾的陽氣固攝作用的體現(xiàn)。故脾的病理變化以脾之陽氣失調為主。
(1)脾陽(氣)失調:脾的陽氣失調主要表現(xiàn)在脾氣虛損、脾陽虛衰及水濕中阻等幾個方面。
①脾氣虛弱:脾氣虛弱又稱脾氣虛。脾胃虛弱,脾氣不足,中氣不足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凡飲食不節(jié),或過服消導克伐之劑,以及情志失和,思慮太過,或稟賦素虛,或過于勞倦,或久病失養(yǎng),皆可損傷脾氣,使其運化水谷、運化水濕,以及化生氣血的功能減退,從而導致脾氣虛衰。
脾氣虛的病機特點,系以脾臟本身的運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運為主,多表現(xiàn)為消化吸收能力減弱,水谷飲食精微之輸布和氣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氣不足和后天精氣虧乏的病理改變,所以,單純脾氣虛弱,一般來說,可視為慢性消化吸收機能減退的綜合病理表現(xiàn)。脾氣虛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變化:
其一,消化吸收功能減退。脾氣虛弱,運化無權,則食欲不振、納食不化、腹脹便溏,或輕度浮腫,謂之脾失健運。
其二,氣血雙虧。脾失健運,化源不足,可現(xiàn)面黃肌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氣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氣下陷。脾氣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為中氣下陷或稱氣虛下陷。脾氣不升,可見眩暈體倦、內臟下垂、久泄脫肛、便意頻數、小便淋漓難盡等。
其四,脾不統(tǒng)血。脾氣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則可出現(xiàn)便血、月經淋漓不斷或忽然大下、月經過多、肌衄等各種慢性出血現(xiàn)象,稱為脾不統(tǒng)血。臨床上具有脾虛、血虛和出血的病理改變。
②脾陽不振:脾陽不振又名脾陽虛,中陽不振,脾胃陽虛。多由脾氣虛進一步發(fā)展而來,或由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其病機特點為中焦陽氣衰退,里寒現(xiàn)象比較突出。所以,其臨床表現(xiàn)除一般脾失健運、食入運遲等變化外,尚有明顯的形寒肢冷、脘腹冷痛、飲食喜熱、泄瀉清谷,或溫化水濕機能減退,水濕停聚于內,或生痰成飲,或水泛肌膚為腫。
脾陽不振,久罹不愈,每易累及于腎,終致脾腎陽虛。
③脾虛濕困:脾病氣虛為本,濕困為標。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水濕不運而困于脾,又反而影響脾之運化,故脾虛濕困是由脾虛導致內濕阻滯的一種病理變化。其臨床特點是:除具脾氣虛征象外,尚有脘腹悶痛、四肢困倦、納食減少、口淡乏味或口粘不渴,甚或惡心欲吐、大便不實,甚或浮腫,苔白膩等病理現(xiàn)象比較突出的病理改變。
脾為濕困,則更進一步阻礙了脾之轉輸運化功能,如是濕邪日增而脾氣益虛,往往成為虛實交錯的病理改變,且濕邪內蘊,有濕從寒化和濕從熱化兩種傾向。若素體脾陽不振,每易從陰化寒,形成寒濕困脾之證;若素體陽盛,每易從陽化熱,或寒濕郁久化熱,從而形成脾胃濕熱之候。但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濕盛則陽微,故以濕從寒化為主要病理發(fā)展趨勢。臨證時,應根據外濕、內濕與脾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清脾虛與濕阻的孰輕孰重、主次先后,從而對其病機作出正確判斷。
(2)脾陰失調:脾陰失調一般是指脾的陰液失調,即脾陰虛而言。脾陰虛多由飲食不節(jié),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導致火氣傷中,耗傷脾陰,或積郁憂思,內傷勞倦等,使虛火妄動,消爍陰津,暗傷精血,從而損及脾陰,或因腎水虧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陰不足。
此外,濕、火、燥等邪氣久羈中州,或長期妄服剛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導致脾陰虧損。脾陰虛以食欲減退、唇干口燥、大便秘結、胃脘灼熱、形體消瘦、舌紅少苔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職司水谷運化。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一升一降,相互為用,共同配合,完成納運水谷,化生氣血等生理活動。脾臟與胃腑,在五行均屬土,一為陰土,一為陽土,兩者在生理上關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脾陰虛常易于合并胃陰不足,而胃陰虛又常兼見脾陰虛之象。但兩者還有一定的區(qū)別,脾陰虛多因情志內傷,五志化火,陰精暗耗;胃陰虛多由熱病傷津所致。前者多表現(xiàn)為味覺障礙,常感味覺欠佳、食欲減退、口唇干燥、大便秘結,而后者易于出現(xiàn)饑不欲食、消谷善饑、干嘔呃逆等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綜上所述,脾氣虛為脾的功能失調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病理變化,主要以消化吸收功能減退為主,并伴有全身性氣虛表現(xiàn)。脾陽虛常是脾氣虛進一步發(fā)展的病理結果,亦可因過食生冷,或過服寒涼藥物,直接損傷脾陽而成。脾陽虛常累及腎陽而成脾腎陽虛之候。脾陽虛不僅有脾氣虛的表現(xiàn),且常表現(xiàn)為溫煦機能減退,寒從中生。脾氣下陷或中氣下陷、氣虛下陷,多由脾氣脾陽不足,中氣虛損,或久泄久利,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因而使脾氣虛衰,功能減退,脾氣升舉無力,反而下陷所致,常為全身氣虛的一個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氣虛和氣陷兩種病理變化。脾不統(tǒng)血,多由脾氣虛弱,統(tǒng)攝無權所致,其病機主要在于氣不攝血,故臨床表現(xiàn),除見脾氣虛或脾陽虛征象外,還有各種出血等,脾陰不足是脾的陰液不足,常與胃陰不足相兼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