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茶
【拼音名】ér Chá
【別名】兒茶膏、孩兒茶、黑兒茶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6~13米。小枝細,有棘刺。葉為二回雙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葉軸基部有棘針雙生,扁平狀;葉軸上著生羽片10~20對;每羽片上具小葉30~50對,小葉條形,兩面被疏毛。8~9月開花,總狀花序腋生,花萼基部連合成筒狀,上部分裂,有疏毛;花瓣5,長披針形,黃色或白色;雄蕊多數(shù),伸出花冠之外;雌蕊1,子房上位,長卵形。莢果扁而薄,連果梗長6~12厘米,寬1~2厘米,種子7~8粒。
【生境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地區(qū),海南島有栽培。
【栽培】為熱帶陽性樹種,喜溫暖潮濕環(huán)境,不耐寒,宜選向陽坡地栽培。種子繁殖,宜直播,在雨季初期穴播,行株距6~9尺,穴寬1.5尺,深1.2尺,底寬1.2尺,每穴播種5~6粒,覆土以蓋沒種子為好,待苗高3寸,應(yīng)分批間苗,去弱留強。生長期要注意松土,除草有利抗旱保苗。施肥可在7~8月,每株可施過磷酸鈣2~3兩。
【性狀】藥材名兒茶膏,呈方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表面黑色或棕褐色,平滑而稍有光澤,質(zhì)脆,斷面不整齊,內(nèi)部棕紅色。無臭,味澀,先苦后甜。
【藥理作用】
1.兒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腸及小腸的蠕動,且能促進盲腸的逆蠕動,而有止瀉作用;但對大腸幾乎沒有作用。
2.兒茶在體外有較強的殺死腹水癌細胞作用。
3.兒茶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于常見治病性皮膚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其葉的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一般于12月至翌年3月,采收干枝,剝?nèi)ネ馄?,劈成小塊,置土缽或銅鍋中加水煎煮,收集煎液過濾,濾液濃縮至糖漿狀,冷卻,倒入特制的模型中,即成兒茶膏。
【性味】苦、澀,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斂瘡止血。用于肺熱咳嗽,咯血,腹瀉,小兒消化不良;外用治瘡瘍久不收口,皮膚濕疹,口瘡,扁桃體炎。
【用法用量】0.3~1錢;外用適量。
【附方】
(1)肺結(jié)核咯血:兒茶1兩,明礬8錢,共研細末。每次0.1~0.2克,每日3次。中等量咯血(大咯血者不宜采用),每次服0.2~0.3克,每4小時1次。
(2)瘡瘍久不收口,濕疹:兒茶、龍骨各1錢,冰片1分,共研細粉,敷患處。
(3)口瘡糜爛:兒茶1錢,硼砂5分,研粉,敷患處。
(4)扁桃體炎:兒茶、柿霜各3錢,冰片2分,枯礬2錢,共研細粉,用甘油調(diào)成糊狀,擦患處。
(5)宮頸糜爛:兒茶、銅綠、乳香、沒藥各5錢,輕粉2錢,黃丹3錢,冰片1錢,共研細粉,用液體石蠟調(diào)成膏劑。用消毒干棉球拭凈分泌物,將藥膏用帶線棉球涂塞患處,6小時后牽出,每日1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