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頭狀花序。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微、河南等省。四川、河北、山東等省亦產(chǎn)。多栽培。9~11月花盛開時分批花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曬干。生用。藥材按產(chǎn)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等,以亳菊和滁菊品質(zhì)最優(yōu)。由于花的顏色不同,又有黃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性能】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jīng)。
【功效】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應(yīng)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味辛疏散,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功能疏散肺經(jīng)風熱,但發(fā)散表邪之力不強。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fā)熱、頭痛、咳嗽等癥,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每與性能功用相似的桑葉相須為用,并常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飲(《溫病條辨》)。
2.肝陽上亢。本品性寒,入肝經(jīng),能清肝熱、平肝陽,常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每與石決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潛陽藥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暈、頭痛,以及肝經(jīng)熱盛、熱極動風者,可與羚羊角、鉤藤、桑葉等清肝熱、息肝風藥同用,如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3.目赤昏花。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熱,入肝經(jīng),既能疏散肝經(jīng)風熱,又能清泄肝熱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經(jīng)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治療前者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疏散風熱明目藥配伍,治療后者可與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同用。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等滋補肝腎、益陰明目藥,如杞菊地黃丸(《醫(yī)級》)。
4.瘡癰腫毒。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熱解毒,可用治瘡癰腫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湯(《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熱解毒、消散癰腫之力不及野菊花,故臨床較野菊花少用。
【用法用量】煎服,5~9g.疏散風熱宜用黃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鑒別用藥】桑葉與菊花皆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證。但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能清肺潤燥,涼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
2.《用藥心法》:“去翳膜,明目。”
3.《本草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zāi)垦?,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療肌熱,入氣分?rdquo;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fā)油,油中為龍腦、樟腦、菊油環(huán)酮等,此外,尚含有菊苷、腺嘌呤、膽堿、黃酮、水蘇堿、微量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
2.藥理作用:菊花水浸劑或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種致病性桿菌及皮膚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本品對流感病毒PR3和鉤端螺旋體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劑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降壓、縮短凝血時間、解熱、抗炎、鎮(zhèn)靜作用。
3.臨床研究:①以玄參2g、麥冬2g、桔梗2g、菊花1g、甘草0.5g等組成玄菊甘草茶,治療慢性咽炎,熱水沖泡飲用,1次1包,每日2~3次,10天為1療程(廣州醫(yī)藥1998,29(6):47)。②以菊黃湯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菊花4g,黃連2g,金銀花3g,連翹4g,梔子2g,荊芥3g,甘草4g)加減治療新生兒黃疸。濕熱重者加茵陳、車前子、茯苓;口唇干燥者加麥冬、沙參;夜啼者加鉤藤、蟬蛻;嘔吐加法夏。用法:煎服,每日1劑,3劑為1療程(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1999,10(5):316)。③以樸硝黃花泡液坐浴治療炎性外痔。方法:樸硝、黃菊花各50g,放入容器內(nèi),加沸水1500ml,沖泡加蓋10min,將藥液置于盆內(nèi),待藥液溫度適宜于時坐浴,每次15min,每劑沖泡2次,每日早晚坐浴1次,5日為1療程(中國肛腸病雜志2001,21(3):38)。此外,菊花還可用治冠心病心絞痛、腦梗塞、慢性腎功能衰竭、潰瘍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神經(jīng)官能癥、高脂血癥、頑固性蕁麻疹、扁平疣、三叉神經(jīng)痛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