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
為苦木科植物鴉膽子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廣西、廣東等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去殼取仁,生用。
【性能】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止痢,截瘧,腐蝕贅疣。
【應用】
1.熱毒血痢,冷積久痢。本品苦寒,能清熱解毒,尤善清大腸蘊熱,涼血止痢,故可用治熱毒血痢,便下膿血,里急后重等癥。如《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單用本品去皮25~50粒,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白糖水送服。本品又有燥濕殺蟲止痢之功,可用治冷積久痢,采取口服與灌腸并用的方法,療效較佳;若用治久痢久瀉,遷延不愈者,可與訶子肉、烏梅肉、木香等同用。
2.各型瘧疾。本品苦寒,入肝經(jīng),能清肝膽濕熱,有殺蟲截瘧之功,對各種類型的瘧疾均可應用,尤以間日瘧及三日瘧效果較好,對惡性瘧疾也有效。
3.雞眼贅疣。本品外用有腐蝕作用。用治雞眼、尋常疣等,可取鴉膽子仁搗爛涂敷患處,或用鴉膽子油局部涂敷。如《經(jīng)驗方》至圣丹,即以鴉膽子仁20個,同燒酒搗爛敷患處,外用膠布固定,治療雞眼;《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亦用上法,治疣。
【用法用量】內服,0.5~2g,以干龍眼肉包裹或裝入膠囊包裹吞服,亦可壓去油制成丸劑、片劑服,不宜入煎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對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內服需嚴格控制劑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膠布保護好周圍正常皮膚,以防止對正常皮膚的刺激。孕婦及小兒慎用。胃腸出血及肝腎病患者,應忌用或慎用。
【古籍摘要】
1.《本草綱目拾遺》:“治冷痢久瀉……外無煩熱燥擾,內無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無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長。”
2.《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味極苦,性涼,為涼血解毒之要藥。善治熱痢赤痢,二便因熱下血,最能清血中之熱及腸中之熱,防腐生肌,誠有奇效。”“搗爛醋調敷疔毒。善治疣。”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苦木苦味素類,生物堿(鴉膽子堿、鴉膽寧等),苷類(鴉膽靈、鴉膽子苷等),酚性成分,黃酮類成分,香草酸,鴉膽子甲素以及鴉膽子油等。
2.藥理作用:鴉膽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對阿米巴原蟲有殺滅作用;對其他寄生蟲如鞭蟲、蛔蟲、絳蟲及陰道滴蟲等也有驅殺作用;所含苦木苦味素有顯著的抗瘧作用;并具有抗腫瘤作用;本品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對贅疣細胞可使細胞核固縮,細胞壞死、脫落。
3.臨床研究:據(jù)報道,用本品連皮帶仁共研細末,加入65%乙醇100ml內,浸泡10天,用治傳染性軟疣,在局部消毒后,剝開軟疣表皮,將鴉膽子酊點滴于軟疣表面,每日1次,多數(shù)在4~9天軟疣自行干枯脫落,共治療196例,總治愈率100%,無全身毒性反應(中醫(yī)外治雜志2001,3:56);另用鴉膽子復方煎劑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5例,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療效顯著(四川中醫(yī)1996,10:21);近年來用鴉膽子油乳制劑,口服或局部注射,可廣泛用于治療肺癌、食管癌、胃癌、腦瘤、肝癌、宮頸癌、前列腺癌、大腸癌以及五官科腫瘤等多種癌癥。根據(jù)患者情況選擇給藥途徑,對中晚期癌可明顯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且未見明顯毒副作用。如鴉膽子油乳聯(lián)合抗癌藥順鉑胸腔內注射治療癌性腹水30例,較單純用順鉑治療者,療效明顯提高,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降低。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yī)雜志2001,9:569)。此外,尚有用鴉膽子油口服乳液治療銀屑病,亦收到良好效果。
4.不良反應:鴉膽子殼及種子均有毒,臨床的毒性反應發(fā)生率較高。其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性的苦味成分中,為劇烈的細胞原漿毒,對中樞神經(jīng)有抑制作用,對肝腎實質有損害作用,并能使內臟動脈顯著擴張,引起出血。其揮發(fā)油對皮膚和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據(jù)臨床報道,成人服12粒即有中毒危險。中毒時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頭昏,乏力,腹痛,便血,胃腸道充血,尿量減少,體溫增高,眼結膜充血,四肢麻木或癱瘓,昏迷,抽搐等。局部應用對皮膚和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個別人發(fā)生過敏反應。鴉膽子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用量過大;二是口服時直接吞服或嚼服。因此,應用鴉膽子必須嚴格掌握好用量,且按正確方法服用,以保證用藥安全。中毒救治的一般療法為:早期催吐、洗胃,口服牛奶或蛋清,酌用瀉藥;靜脈點滴葡萄糖、鹽水及注射維生素;在昏睡、呼吸困難時,酌情給予中樞興奮劑,必要時可行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