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等作用。如荊芥、薄荷發(fā)散風寒、辛涼解表;橘皮、香附能行氣散滯;川芎、紅花能活血化瘀。
又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甘,能補、能緩、能和。有補虛、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參、黃芪補氣,熟地、阿膠補血,沙參、百合補陰;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某些甘味藥能解藥、食毒,質潤之甘味藥又能潤燥,如甘草、大棗。
又能助濕膩膈助濕礙胃,令人中滿,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
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如烏梅、五味子能固表斂汗,斂肺止咳,五倍子能澀腸止瀉。酸甘可以化陰,如烏梅、五味子。
酸味藥易斂邪,有“閉門留寇”之弊。
苦,能泄、能燥、能堅。泄代表清泄、通泄、降泄。清泄指清熱瀉火,如黃芩、梔子;通泄即通腑瀉下,如大黃;降泄即降氣。如代赭石能降胃氣止嘔逆、杏仁能降肺氣平喘。燥即燥濕,如厚樸、黃連分別能苦溫燥濕和清熱燥濕??嗄軋源韮蓚€含義:一指瀉火存陰;一指厚腸止瀉。
大苦之藥能傷津、伐胃(敗胃),津傷脾胃虛弱者不宜多用。
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通便作用。如海藻、昆布能軟堅散結治痰核、癭瘤,芒硝能軟堅瀉下,治燥屎內結、便秘。
久食傷脈。
另外還有淡與澀味。
淡味,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水作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如茯苓、豬苓。
澀味,作用與酸味相似,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如石榴皮澀腸止瀉。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氣味,有化濕、辟穢、開竅、醒脾作用。如化濕的藿香、辟穢開竅的蘇合香、麝香、醒脾的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