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帝內經(jīng)》 悟人生哲理:
平日反復閱讀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經(jīng)》,其中的不少名句讓我受益匪淺,每每能從這些名句中領悟些許人生哲理。
《黃帝內經(jīng)·素問·天元紀大論》: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
舊事物的發(fā)展就是“變”的過程,新事物的產(chǎn)生就是“化”的過程。新舊事物的更替就是“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中醫(yī)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會有整體觀的體現(xiàn),注意從病的全程考慮,并作出預見性的治療。有句名言:這個世界除了“改變”不變,其他都在改變。與時俱進,窮則思變;自強不息,天之道也!無論行醫(yī)還是處事,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敢于變化,適應變化,才能推陳出新,不斷超前。
《黃帝內經(jīng)·素問·遺篇·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黃帝內經(jīng)·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yī)很重視人體的正氣,認為內臟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衛(wèi)外固密,病邪難以侵入,疾病無從發(fā)生。只有在人體正氣相對虛弱,抗邪無力的情況下,邪氣方能乘虛而入,使人體陰陽失調,臟腑經(jīng)絡功能紊亂才能發(fā)生疾病。生理和病理如此,心理亦如此。我們?yōu)槭裁匆_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對“四風”?具體到我們個人而言,為的就是要培養(yǎng)和鞏固我們體內的“正氣”,也就是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優(yōu)秀的品質。如果我們有“正氣”,那些歪風邪氣將不能侵蝕我們的靈魂;相反,一旦我們這些“正氣”虛弱了,對自身的要求松懈了,那些“邪氣”就會乘虛而入。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我們“一日三省吾身”是很有必要的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黃帝內經(jīng)·素問·標本并傳論》:間者并行,甚者獨行。
明代著名醫(yī)家張介賓曾對此有評注:“病淺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難容雜亂,故曰獨行。”我們日常生活中面對很多問題要處理的時候,如果問題都比較容易解決,不妨“間者并行”,從橫向出發(fā),找出“兼證”,解決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有很難解決的也有較容易解決的,不妨“甚者獨行”,從縱向考慮,抓主要矛盾,統(tǒng)籌解決。
《黃帝內經(jīng)·素問·舉痛論》道:“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中醫(yī)認為患者的“痛”乃是以為其體內的病理因素導致氣血經(jīng)脈“不通”所致,只要氣血經(jīng)脈暢通,自然解決“痛”的問題。我們細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在生活中也會遇到生理之外的痛苦呢?比如懷才不遇,比如失戀無依,比如事業(yè)無成,比如苦為房奴,比如屢受委屈等等,這些痛苦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從內因來說,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想通,過于執(zhí)著于“比較”,甚至“攀比”,如果我們能以一個平常心對待,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不要庸人自擾,我們的思路理順了,“通暢”了,那些痛苦自然也就沒有了,正所謂風景不轉心境轉,車到山前必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