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則熱,陽虛則寒,這是陰陽偏衰時的病理變化。陰陽偏衰是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的考點,為幫助大家復習,小編特整理了陰陽偏衰之陰虛則熱相關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陰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變化。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yǎng)、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
陰虛之證,五臟俱有,但一般以肝腎為主,其他三臟之陰虛,久延不愈,最終多累及肝腎。五者之間,亦多夾雜并見。臨床上以肺腎陰虛、肝腎陰虛為多見。因為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即是陰虛則熱的表現。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的病機不同,其臨床表現也有所區(qū)別:前者是虛而有熱,后者是以熱為主,虛象并不明顯。
推薦閱讀:
2020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備考 這些工具不能少!
以上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編輯整理,更多醫(yī)考資訊歡迎登錄醫(yī)學教育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