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各位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考生更好地備考復習,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專門整理了癭病的病因病機如下:
1.情志內傷
由于長期忿郁惱怒或憂思郁慮,使氣機郁滯、肝氣失于條達。津液的正常循行及輸布,均有賴氣的統(tǒng)率。氣機郁滯,則津液易于凝聚成痰。氣滯和痰凝互結,循厥陰、太陰經脈結于頸部而發(fā)。其消長常與情志有關。痰氣凝滯日久,使血液的運行亦受到障礙而產生血行瘀滯,則可致癭腫較硬或有結節(jié)?!吨T病源候論·癭候》:“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動氣增患”。《濟生方·癭瘤論治》:“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jié),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氣血,循環(huán)一身,常欲無滯留之患,調攝失宜,氣凝血滯,為癭為瘤。”
2.飲食及水土失宜
飲食失調,或居住在高山地區(qū),水土失宜,一則影響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聚而生痰;二則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痰氣瘀結頸前則發(fā)為癭病。在古代癭病的分類名稱中即有泥癭、土癭之名。《諸病源候論·癭候》謂“飲沙少”,“諸山水黑土中”容易發(fā)生癭病?!峨s病源流犀燭·頸項病源流》也說:“西北方依山聚澗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氣,其間婦女,往往生結囊如癭?!闭f明常食沙水,易傷脾胃,漸至濕聚痰凝,阻滯氣機,失于調暢,痰氣互結,循陽明、太陰、厥陰經脈結于頸部而發(fā)。
3.體質因素
因生長發(fā)育、胎前產后、哺乳及絕經期,導致肝腎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旺氣滯,氣滯則血瘀痰凝,痰氣瘀互結,循任脈、厥陰、少陰經脈結于頸部而成;或外邪乘虛而入,經絡阻滯而發(fā)。
婦女的經、孕、產、乳等生理特點與肝經氣血有密切關系,遇有情志、飲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氣郁痰結、氣滯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變化,故女性易患癭病。另外,素體陰虛的人,痰氣郁滯之后易于化火,更加傷陰,常使病程纏綿。
4.病理變化
氣滯痰凝壅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脈瘀阻,以氣、痰、瘀三者合而為患。部分病例,由于痰氣郁結化火,火熱耗傷陰精,而導致陰虛火旺的病理變化,其中尤以肝、心兩臟陰虛火旺的病變更為突出。[4]
癭病的發(fā)病原因,總的來說,不外乎正氣不足,外邪入侵,而在疾病的發(fā)生過程中形成氣滯、血瘀、痰凝等病理變化。
氣滯:因飲食過偏(長期飲用沙水),或因情志抑郁,皆可影響氣的正常運行,造成氣的功能失調,形成氣滯、氣郁。氣滯、氣郁日久,積聚成形,導致腫塊的發(fā)生,如蘊結于頸部結喉兩側而為氣癭。
血瘀:多由氣滯不暢,或氣虛無以推動血之運行,而致血液阻滯凝結,凝滯日久則瘀阻成塊。
痰凝:多因外邪所侵,或因情志內傷,或因體質虛弱,而使氣機砠滯,津液積聚為痰,痰的生成與肺、脾、腎、肝關系密切,而以上四脈均循行于喉頸部,痰循經結于頸部則成癭。
痰火郁結:多因肝郁胃熱,風熱、風火客于肺,痰火相互凝聚,搏結于頸,而成癭癰。
癭病初起多實,病久則由實致虛,尤以陰虛、氣虛為主,以致成為虛實夾雜之證。
醫(yī)學教育網提供2020年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備考經驗、精煉知識點以及政策動態(tài)變化!醫(yī)學教育網2020年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輔導全面熱招中!歡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