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已開始備考初級中藥師考試,為此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瀉下方劑匯總表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凡以瀉下藥為主而組成的方劑,所以稱之為瀉下方。根據(jù)瀉下作用的不同,瀉下法又分為攻下、潤下、逐水及驅(qū)蟲四種。
瀉下方劑匯總表
方劑名稱 | 組成 | 用法 | 功效 | 主治 |
厚樸三物湯 | 厚樸15克,大黃12克,枳實9克。 | 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厚樸、枳實二味,取500毫升,納大黃,煮取300毫升,溫服。以利為度。 | 行氣除滿,去積通便。 | 治實熱內(nèi)積,氣滯不行,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 |
越婢加半夏湯 | 麻黃10克,石膏30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棗12克,半夏15克。 | 水煎分三次溫服 (成人常用劑量: 5劑)。 | 宣肺泄熱,止咳平喘。 | 肺脹,咳嗽上氣,胸滿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眼球震顫,甲狀腺毒性突眼。 |
增液承氣湯(瀉下劑) | 玄參30g,麥冬(連心)24g,細生地24g,大黃9g,芒硝4.5g。 | 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 滋陰增液,瀉熱通便。 | 熱結(jié)陰虧證。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脹滿,口干唇燥,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
黃龍湯 | 大黃9g、芒硝12g、枳實 6g、厚樸3g、當歸 9g、人參6g、甘草3g。 | 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 | 攻下通便,補氣養(yǎng)血。 | 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自利清水,色純清,或大便秘結(jié),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神疲少氣,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抽空理線,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
越婢湯 | 麻黃6兩,石膏半斤,生姜3兩,大棗15枚,甘草2兩。 | 上以水6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升,分溫3服。 | 發(fā)汗利水。 |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 |
疏鑿飲子 | 澤瀉12g,赤小豆(炒)15g,商陸6g,羌活(去蘆)9g,大腹皮15g,椒目9g,木通12g,秦艽(去蘆)9g,檳榔9g,茯苓皮30g。 | 上?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瀉下逐水,疏風發(fā)表。 | 水腫。遍身浮腫,喘息,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結(jié),脈滑。 |
十棗湯 | 芫花1.5g、大戟1.5g、甘遂1.5g、大棗10枚。 | 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上各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 攻逐水飲。 | (1)懸飲。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脈沉弦。(2)水腫。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腫甚,腹脹喘滿,二便不利。 |
五仁潤腸丸 | 生地120克,桃仁(去皮)、火麻仁各30克,郁李仁9克,柏子仁15克,蓯蓉(酒蒸)30克,廣皮120克,熟軍、當歸各30克,松子仁9克。 | 每服1丸,開水送下。 | 潤腸通便。 | 治大腸燥熱,便秘腹脹,食少,消化不良 |
濟川煎 | 當歸(9~15克)、牛膝(6克)、肉蓯蓉(酒洗去咸)(6~9克)、澤瀉(4.5克)、升麻(1.5~3克)、枳殼(3克)。 |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 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 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大便秘結(jié),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 |
麻子仁丸 | 火麻仁(麻子仁)500克,芍藥 250克,枳實250克,大黃500克,厚樸250克,杏仁250克。(以上為丸劑用量) |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 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 腸胃燥熱,脾約便秘證。大便干結(jié),小便頻數(shù),苔微黃少津。 |
五仁丸 | 桃仁(30克)、杏仁(麩炒,去皮尖,30克)、松子仁(5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3克)、陳皮(另研末,120克)。 | 將五仁別研為膏,入陳皮末同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9克),食前米飲下。 | 潤腸通便。 |
津枯腸燥證。大便艱難,以及年老和產(chǎn)后血虛便秘,舌燥少津,脈細澀。 |
相信大家通過以上這篇文章的介紹,對于一些瀉下方劑又多了一些認識。希望對大家今后的復習有所幫助。
相關(guān)資訊
- · 瀉下方劑匯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