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感染卻不宜抗病毒治療:
成人T細胞白血病(ATL)是一種由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I型(HTLV-1)慢性感染所致的疾病。Katsuya教授等研究了傳統(tǒng)的化療方法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對于ATL患者的療效,相關的研究發(fā)表于Blood雜志上。來自法國內克爾醫(yī)院的Hermine教授對Katsuya教授等開展的研究作出了相應的評價,相關的內容也發(fā)表于近期的Blood雜志上。
該研究共包含1594名自2000年至2009年間在日本被診斷為ATL的患者。這次的結果與1983至1987年開展的研究對比可以看出,患者雖然對化療的反應率有所上升,但總生存依舊較差,僅僅只有行allo-HSCT的患者有一定概率達到長期生存。
對于急性和淋巴瘤型ATL的患者,雖有多種藥物可供治療,但都不能提升總生存率。對于侵襲性ATL,化療后達完全緩解時行allo-HSCT是唯一可以達到治愈目的的方法,3年總生存率為35%,但死于移植相關原因的患者也高達40%,因此其運用受到限制。慢性ATL患者的預后同樣不佳,5年生存率的患者小于50%,因此,對于各型ATL,化療均受到一定限制。
對于ATL而言,HTLV-1感染是癌變的開端。感染后,病毒整合入宿主基因,之后轉錄激活蛋白Tax表達并且與多條調控凋亡、增殖及活化的信號通路相互作用,使得經HTLV-1作用的T細胞不斷增殖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大多數(shù)情況下,細胞增殖受到免疫系統(tǒng)的調控,但某些基因突變或缺失可以使得細胞在沒有Tax的情況下增殖,并逃脫免疫監(jiān)視。
在ATL細胞中,反義信使RNA HTLV-1 bZIP因子基因(HBZ)始終存在,但其在淋巴瘤生成中的作用還未知。另外,在ATL形成過程中,不同基因的腫瘤細胞往往同時存在并且相互發(fā)揮作用。
由于存在固有耐藥和免疫抑制,ATL的預后較差。對于淋巴瘤型ATL,聯(lián)合化療可以使得完全緩解率從40%提升至60%,但對于急性ATL,完全緩解率只能提升至30%.但這兩型復發(fā)率均較高,因此長期預后差,2年總生存率僅為25%.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慢性和郁積型ATL的長期預后同樣很差,如果對其進行化療,則預后更差。
在日本,急性和淋巴瘤型ATL患者不接受干擾素和齊多夫定(IFN / AZT)等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對于白血病型ATL,IFN / AZT有一定效果,5年總生存率為30%,對于無p53突變的白血病型ATL和惰性ATL,即使不施行allo-HSCT,5年總生存率也超過90%.因此,在部分歐洲國家、中東、美國和日本,IFN / AZT是治療惰性ATL的一線療法。
目前,還有下列問題需要解決:
1.是根據(jù)Shimoyama分類還是分子基礎來決定淋巴瘤的治療?
2.使用何種藥物?
3.是基于感染還是分子變化來制定新的治療策略?
Katsuya教授等的研究是治療ATL的新起點,但是,由于研究僅在日本開展,有一定局限性,在據(jù)此制定治療策略的時候要將此考慮在內。未來,抗病毒治療和疫苗仍可繼續(xù)使用,同時,需要研究新的方法來阻斷母嬰傳播這一重要的感染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