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手機網(wǎng)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手機網(wǎng)

手機網(wǎng)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醫(yī)學百科類 > 草藥 > 正文

膏涼姜名家論述

2012-08-09 17:30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①楊土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為要藥,人參、茯苓佐之,為其溫胃,解散胃中風邪也。

②》本草匯言》: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藥也。

若老人脾腎虛寒,泄瀉自利,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此藥辛熱純陽,除-切沉寒窟冷,功與桂、附同等。

茍非客寒犯胃,胃冷嘔逆,及傷生冷飲食,致成霍亂吐瀉者,不可輕用。

葉正華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

寒者,與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錢。

熱者,與黑山梔、川黃連、白芍藥同用五六分,于清火藥中,取其辛溫下氣、止痛。

若治脾胃虛寒之證,須與參、耆、半、術同行尤善,單用多用,辛熱走散,必耗沖和之氣也。

③《本草新編》: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與蒼術同用為妙,否則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濕故耳。

④《本經(jīng)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須同茴香用之。

產(chǎn)后下焦虛寒。

瘀血不行,小腹結(jié)痛者加用之。

⑤《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則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則能除寒祛郁。

若傷暑泄瀉,實熱腹痛切忌。

此雖與干姜性同,但干姜經(jīng)炮經(jīng)制,則能以去內(nèi)寒,此則辛散之極,故能以辟外寒之氣也。

⑥《本草正義》:良姜大辛大溫,潔古謂辛熱純陽,故專主中宮真寒重癥;《別錄》獨以治胃冷氣逆,霍亂腹痛者,正以霍亂皆中氣大寒,忽然暴仆,俄頃之間,胸腹絞痛,上吐下瀉,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紙,脈伏不見,冷汗如油,大肉陡削。

良由盛暑之時,乘涼飲冷,汩沒真陽,致中氣暴絕,見癥如是之劇,甚者一、二時即已告斃,此非大劑溫熱,萬不能挽回垂絕之元陽。

姜、附、吳萸、良姜、蓽茇之屬,均為此癥必須要藥。

惟近賢王孟英、陸九芝兩家,所論霍亂,皆主濕熱而言,且謂肢冷脈伏,即是熱深厥深之候,萬萬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則當時見癥之不同,蓋亦天時人事之變遷,固自有不可一概論者。

此當以舌苔之魄白與黃膩辨之,而所瀉所吐之物,一則清澈如水,一則穢氣惡濁,亦必確乎有憑,固不患臨癥時之無所適從者也。

減器言止痢者,當以虛寒滑利言之,必非涅熱積滯之腸澼可知。

甄權謂治腹內(nèi)久冷氣痛,大明謂治轉(zhuǎn)筋、瀉痢,則即真寒之霍亂轉(zhuǎn)筋也。

又謂治反胃,則胃中無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者也。

蘇頌謂含塊咽津,治忽然惡心嘔清水,亦胃寒之癥。

瀕湖謂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痹、除瘴瘧,皆以陰霾填塞者言。

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濕熱穢蝕之瘴瘧,非可一概論矣。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相關資訊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