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0月25日 19:00-21:00
詳情10月28日 16:00-18:00
詳情【概述】腎病綜合征是由于多種病因引起的一種臨床癥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癥及不同程度水腫為特征。在小兒常見的腎臟疾病中,發(fā)病率僅次于急性腎小球腎炎。一般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原因不明,可分為單純性腎病和腎炎性腎病;繼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可見于過敏性紫癜、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臨床以單純性腎病最多見,積極治療,預后一般良好。本病屬中醫(yī)“水腫”、“陰水”范疇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病因病理】本病病因系外受寒濕或濕濁內(nèi)生,脾腎虛弱所致。病理主要為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氣化失司,三焦壅塞冰道不通冰濕流溢肌膚而成。脾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若寒濕困脾,脾虛中陽不振,則土虛不能制水而腫。而腎主水,藏真陰而寓元陽,有溫化、調(diào)節(jié)、輸布津液及排泄尿液的功能,若寒濕留滯,腎陽虧損,命門火衰,開闔不利,則不能化氣排水而發(fā)為水腫。脾腎兩臟在水腫發(fā)生的病理中又互相關(guān)聯(lián),腎氣有賴于脾氣輸布精微以充養(yǎng),而脾氣又須得到腎氣的溫養(yǎng)。肺氣不足,不能通調(diào)水道,也可發(fā)為水腫。
若陽損及陰,肝腎同病,出現(xiàn)肝腎陰虛,又因陰虛火旺,熱傷血絡而帶尿血。
【診斷要點】
1.全身呈凹陷性浮腫。一般起病緩慢,初見顏面下肢及陰囊處,以后遍及全身,可伴胸水、腹水,甚至包皮、陰唇均可出現(xiàn)水腫。尿少時水腫更嚴重,面色蠟樣蒼白,呼吸困難,納呆食少,并有營養(yǎng)不良,容易感染。
2.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卅以上,24 小時尿蛋白定量>0.1g/kg,一般無血尿,少數(shù)可短暫出現(xiàn)少量紅細胞。
3.低蛋白癥,血漿總蛋白量降低,白蛋白降低,a2 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膽固醇明顯增高,血沉增快,補體正常。
4.腎炎性腎病發(fā)病多在7歲以上,除單純性腎病四大特征外,還可有明顯血尿,血壓升高,血清補體降低,氮質(zhì)血癥等。
【辯證分型】
1.脾虛濕困癥狀:全身浮腫,四肢腫甚,面色蒼黃,精神萎軟,食欲不振,院腹悶脹,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或白膩,脈儒細。
證候分析:脾虛失運,寒濕困脾,土不制水,則全身浮腫,小便短少。脾主四肢,故四肢浮腫明顯。脾氣虛弱,脾陽不振,濕阻中焦,故面色蒼黃,精神萎軟,納呆便溏。濕濁內(nèi)阻,氣機不利,則脘腹悶脹。舌淡苔白,脈儒細,均為脾虛濕盛之象。
2.脾腎陽虛癥狀:全身明顯浮腫,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精神疲軟,小便短少,胸腹有水,納呆食少,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脾腎陽虛,水濕泛濫,故面?s肢冷,神疲形寒,全身水腫嚴重,納呆食少。水濕內(nèi)盛,蓄于胸腹,則發(fā)為胸水腹水。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均為脾腎陽虛之象。
3.肝腎陰虛癥狀:水腫不甚,煩躁頭暈,面色潮紅,手足心熱,目睛干澀或視物模糊,腰酸乏力,舌質(zhì)紅,苔少,脈細弦數(shù)。
征候分析:久病陽損及陰,真陰不足,水不濟火,導致肝腎陰虛,故煩躁頭暈,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肝開竅于目,肝腎陰精不足,不能滋潤兩眼,故目睛干澀或視物模糊。腰為腎之府,腎虧則腰酸乏力。舌紅苔少,脈細弦數(shù),均為肝腎陰虛之象。
4.并發(fā)癥 本病發(fā)病過程中,皮膚與呼吸道常易感染,以及因長期忌鹽引起的低納綜合征。
(1)瘡毒感染:皮膚有輕微損傷即可引起感染,尤其是受壓部位如外陰部、大腿部、下腹部等,起病急,局部明顯發(fā)紅,有疼痛感,邊緣隆起不明顯。中醫(yī)辨證屬皮膚感染熱毒之邪。
(2)風邪感染:呼吸道感受風邪,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有痰,甚者氣急。中醫(yī)辨證屬風邪束肺,肺氣不宣,甚者肺氣閉塞(肺炎喘嗽)。
(3)濁氣上逆:長期忌鹽,濕濁內(nèi)盛上逆,出現(xiàn)嘔吐便搪,精神萎軟,食欲不振,渴不欲飲,水腫加重,嗜睡,血壓下降,甚至驚厥,脈細微。
【分型治療】
1.脾虛濕因治則:健脾利水。
主方:防己黃芪湯加減。
加減:腹脹尿少,加大腹皮10克、車前草30克;大便搪薄,加山藥10克、煨葛根10克;胸悶納呆,加砂仁3克(后下)、權(quán)殼6克;泛泛欲吐,加半夏10克、陳皮6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的要方。
方中防己利水,黃芪健脾補氣,兩藥同奏化氣行水之功。白術(shù)、甘草健脾和中,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但全方利水通便功效不強,需加入茯苓、澤瀉、車前子等利水之品。
處方舉例:黃芪10克 防己10克 白術(shù)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車前草30克 枳殼6克 大棗5枚 生姜3片 甘草6克2.脾腎陽虛治則:溫陽利水。
主方:真武湯加減。
加減:浮腫尿少,加澤瀉10克、車前草30克;脾腎虛虧,大量蛋白尿者,加黃芪10克、黨參10克、補骨脂10克、玉米須30克;大便稀搪,加炮姜炭10克、吳茱萸10克;水濕上泛,胸滿氣促,加防己10克、椒目6克、葶藶子10克。
主方分析:真武湯為溫腎散寒,健脾利水之要方。方中附子溫陽散寒,茯苓、白術(shù)健脾利水,生姜溫散水氣,白芍和營斂陰。
處方舉例:黃芪10克 附子10克(先煎)白術(shù)10克白芍10克 茯苓10克 生姜3片 澤瀉10克玉米須30克 巴戟天10克 補骨脂10克 桂枝10克 車前草30克3.肝腎陰虛治則:滋補肝腎。
主方:杞菊地黃九加減。
加減:血壓偏高,加夏枯草10克、鉤藤10克(后下);伴有尿血者,加小薊草10克、赤芍10克;口干咽燥,加石斛10克、生地10克;尿蛋白多,加銳蓄草10克、苡仁根30克。
主方分析:方由補腎要方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組成,為治肝腎陰虛之要方。方中熟地、萸肉、山藥滋補肝腎;丹皮、澤瀉、茯苓清肝瀉火;枸杞子、菊花滋肝補腎,清熱明目。
處方舉例:枸杞子10克 菊花10克 熟地10克 山藥10克 山萸肉10克 丹皮10克 澤瀉10克 茯苓10克 夏枯草10克 車前子10克(包煎)苡仁根30克 茅根30克4.并發(fā)癥治療(1)瘡毒感染:可用清熱解毒之劑,如五味消毒飲。常用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黃芩、半枝蓮、山梔等。嚴重者可與抗生素同用。
(2)風邪感染:可用清熱祛風宣肺之劑,輕者如銀翹散,重者麻杏石甘湯。常用銀花、連翹、板藍根、杏仁、前胡、防風、黃芩、桔梗等,重者可用麻黃、生石膏、杏仁、魚腥草、陳膽星、天竺黃等。若為重證,證屬肺炎喘嗽,必要時應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3)濁氣上逆:可用化濕泄?jié)?,降逆止嘔之劑,如黃連溫膽湯。常用半夏、陳皮、茯苓、黃連、竹茹、生姜、代赭石、甘草等。此證因忌鹽過久,低鈉所致,尚須同時靜脈補液,及時補充鈉鹽,以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
10月25日 19:00-21:00
詳情10月28日 16:00-18: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