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uó)優(yōu)良的筍用主要竹種有長(zhǎng)江中下游的毛竹、早竹和珠江流域、福建、臺(tái)灣等地的麻竹和綠竹等。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hù),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綠竹等叢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淺,筍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夏秋季。竹原產(chǎn)熱帶、亞熱帶,喜溫怕冷,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區(qū)。毛竹生長(zhǎng)的最適溫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麻竹和綠竹要求年平均溫度18~20℃,1月份平均溫度在10℃以上。故在我國(guó)南方竹林茂盛,而北方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肥沃、濕潤(rùn)、排水和通氣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5~7為宜。
竹筍是竹的幼芽。顧名思義,春天破土而出的是“春筍”;夏秋時(shí)節(jié)收獲的叫“夏筍”;冬季收藏在土中的便是“冬筍”。光是我們可以吃的竹筍就有毛竹筍、淡竹筍、麻竹筍、慈竹筍……少說也有80多種。竹筍再一加工,又搖身化作筍干、筍衣、筍絲、腌筍、酸筍、筍脯……真是“筍”丁興旺。
過了立春,雨后春筍踏著輕盈的腳步而來,清新、水靈、明媚。春筍最嫩、最鮮,爽脆更是得自天成。所謂“嘗鮮無不道春筍”。當(dāng)年連唐太宗都對(duì)春筍朝思暮想,著迷“鮮鏡”,每年春筍上市,還要召集群臣共赴筍宴。
冬筍是冬日藏在土中的毛竹筍。兩頭尖似小船,肉色乳白,殼薄質(zhì)嫩。雖然冬筍資格老,可鮮嫩度不打折扣,身價(jià)往往比春筍高那么點(diǎn)。
又叫露筍、龍須菜、像瘦身版的春筍。一身青綠,一派清鮮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