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化妝品的成分中,可能會被標稱為“亞油醇”、“A醇”、Avita、avibon、“avitol”等。
古代埃及很早就注意到了維生素A缺乏癥的癥狀,中國傳統(tǒng)中醫(yī)也注意并研究了它并且找到了解決辦法。早在唐朝太宗年間,孫思邈就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用富含β-胡蘿卜素的中草藥配合羊肝來治療夜盲癥的藥方。這是較早的關于維生素A的應用的研究,不過那時候的醫(yī)生尚不知道究竟是動物肝臟中的什么成分對夜盲癥有治療作用,更不會分析其結構與生化性質。到了17世紀,西方醫(yī)生也鼓勵病人多食用肝臟來治療夜盲癥。
1831年,科學家從植物的黃葉中提取出了胡蘿卜素。它在體內可以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也被稱為維生素A原、原維生素A或維生素A前體。1912年——1914年之間,美國科學家埃爾默·麥考倫(Elmer V. McCollum)和瑪格麗特·戴維斯(Marguerite Davis)在威斯康星州發(fā)現動物脂肪或魚肝油的醚提取物可以促進老鼠的生長,在缺少它的10周內,老鼠體重會迅速下降,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因為之前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爵士已經發(fā)現了谷物中含有可以影響動物和人類生長的維生素,所以他們把這種脂溶性的維生素稱為A因子,把谷物中的稱為B因子,這也是第一次對維生素進行系統(tǒng)命名。1920年,它被正式命名為維生素A。
瑞士化學家保羅·卡勒和德國化學家理查德·庫恩因對類胡蘿卜素和維生素A的研究而分別于1937年和193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7年,美國生物化學家喬治·沃爾德因研究視覺的生物化學過程,其中就包括了對維生素A的各種衍生物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