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xué)名 | 天葵秋海棠 |
拉丁學(xué)名 | 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 |
科中文名 | 秋海棠科 |
科拉丁名 | Begoniaceae. |
屬中文名 | 秋海棠屬 |
俗名別名 | 紫背天葵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小草本,高4-12厘米。塊莖肉質(zhì),球形,無莖。基生葉通常1片;柄纖細(xì),長2-6厘米,有長粗毛;葉片卵狀心形,長2.5-7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近對(duì)稱,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尖鋸齒,基出7-9條脈,兩面有伏生粗毛,下面紫色。夏季開粉紅色花,花單性同株,2-4朵花組成聚傘狀花天酒地序,總花梗纖細(xì),長超過葉片;雄花被片4,雄蕊多數(shù);雌花被片3,子房下位,花柱3。蒴果三角形,有3翅,1翅特大,其他2翅條形。 |
生境 | 生于山坡、溝谷濕潤的石壁上。 |
多年生無莖草本。根狀莖球狀,直徑7-8毫米,具多數(shù)纖維狀之根。葉均基生,具長柄;葉片兩側(cè)略不相等,輪廓寬卵形,長6-13厘米,寬4.8-8.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狀急尖,基部略偏斜,心形至深心形,邊緣有大小不等三角形重鋸齒,有時(shí)呈缺刻狀,齒尖有長可達(dá)0.8毫米的芒,上面散生短毛,下面淡綠色,沿脈被毛,但沿主脈的毛較長,常有不明顯白色小斑點(diǎn),掌狀7 (-8)條脈,葉柄長4-11.5厘米,被卷曲長毛;托葉小,卵狀披針形,長5-7毫米,寬2-4毫米,先端急尖,頂端帶刺芒,邊撕裂狀。花葶高6-18厘米,無毛;花粉紅色,數(shù)朵,2-3回二歧聚傘狀花序,首次分枝長2.5-4厘米,二次分枝長7-13毫米,通常均無毛或近于無毛;下部苞片早落,小苞片膜質(zhì),長圓形,長3-4毫米,寬1.5-2.5毫米,先端鈍或急尖,無毛;雄花:花梗長1.5-2厘米,無毛;花被片4,紅色,外面2枚寬卵形,長11-13毫米,寬9-10毫米,先端鈍至圓,外面無毛,內(nèi)面2枚倒卵長圓形,長11-12.5毫米,寬4-5毫米,先端圓,基部楔形;雄蕊多數(shù),花絲長1-1.3毫米,花藥長圓形或倒卵長圓形,長約1毫米,先端微凹或鈍;雌花:花梗長1-1.5厘米,無毛,花被片3,外面2枚寬卵形至近圓形,長6-11毫米,近等寬,內(nèi)面的倒卵形,長6.5-9.2毫米,寬3-4.2毫米,基部楔形,子房長圓形,長5-6毫米,直徑3-4毫米,無毛,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3,長2.8-3毫米,近離生或1/2,無毛,柱頭增厚,外向扭曲呈環(huán)狀。蒴果下垂,果梗長約1.5-2毫米,無毛,輪廓倒卵長圓形,長約1.1毫米,直徑7-8毫米,無毛,具有不等3翅,大的翅近舌狀,長1.1-1.4厘米,寬約1厘米,上方的邊平,下方的邊弧形,其余2翅窄,長約3毫米,上方的邊平,下方的邊斜;種子極多數(shù),小,淡褐色,光滑?;ㄆ?月,果期6月開始。
分布于中國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西、廣東、海南和香港。
生于山地山頂疏林下石上、懸崖石縫中、山頂林下潮濕巖石上和山坡林下,海拔700-1120米。
全草入藥,有解毒、止咳、活血、消腫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