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是護士考試所需要了解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整理了相關內容,供考生參閱。
風濕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發(fā)生與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本病多發(fā)生于寒冷地區(qū),與鏈球菌感染盛行地區(qū)一致。冬、春季氣候寒冷而潮濕,易發(fā)生急性扁桃體炎、咽峽炎,從而導致風濕病??股氐膹V泛應用不但能預防和治療咽峽炎、扁桃體炎,而且明顯地減少風濕病的發(fā)生和復發(fā)。
近來研究證明:A組溶血性鏈球菌胞壁的成分中,M-蛋白和C-多糖具有特異的抗原性。此外,A組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一些酶,亦具有抗原性,并能破壞相應的底物,如鏈球菌溶血素O(能分解血紅蛋白)、鏈激酶能激活血中纖維蛋白溶酶原,使之變?yōu)槔w維蛋白溶酶(分解纖維蛋白)、鏈球菌透明質酸酶(分解透明質酸)、鏈道酶(能分解DNA)及鏈球菌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
此外,還能產生鏈球菌溶血素S(SLS,為脂蛋白,抗原性微弱)。在鏈球菌感染時,初次接觸抗原后約7~10天,即有抗體形成。在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時,在咽峽炎初次發(fā)作后10~15天,患者血清抗鏈球菌抗體滴度明顯升高。
至今,臨床上仍以檢測抗鏈球菌溶血素O作為診斷指標(滴度1:500單位以上為陽性)。
發(fā)病機制有以下學說:
①鏈球菌感染學說:認為本病是鏈球菌直接感染所致,但從病灶中均未能檢測或分離出鏈球菌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②鏈球菌毒素學說:認為病變是由鏈球菌毒素(如SLS、SLO、鏈球菌蛋白酶、C-多糖等)所引起。
③變態(tài)反應學說:認為病變是由于機體對鏈球菌抗原產生超敏反應(主要為Ⅲ型變態(tài)反應常伴有血內補體減少,兩者均不見于風濕熱。而且,幾乎不能解釋Aschoff小體的發(fā)生。
④自身免疫學說:目前支持者最多。大多數(shù)風濕熱患者可證明有對心內膜(或心肌原纖維)、平滑?。ㄈ缪鼙冢?、心內膜等起反應的自身抗體。再者,已證明鏈球菌與組織成分之間存在交叉反應,即M-蛋白與心肌抗原之間(將M-蛋白注射于動物體內,產生的抗體可與心肌內膜起反應)鏈球菌多糖與心肌糖蛋白之間,以及鏈球菌透明質酸與軟骨的蛋白多糖復合物之間的交叉反應。在活動性風濕性全心炎患者,免疫熒光檢查證明,心肌內有彌漫的免疫球蛋白沉積;心瓣膜(主要在閉鎖緣)有IgG沉積,然而是否有自身抗體性質尚無定論。
總之,體液因素(Ⅲ型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細胞介導免疫及毒素作用都可能參與發(fā)病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