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體主要分為3類:(1)M:中部著絲粒染色體;(2)T:端部著絲粒染色體;(3)t:近端部著絲粒染色體。盡管石蒜屬的染色體數(shù)目與核型變異很大,但若折合成染色體臂數(shù),則均為11的倍數(shù)。
目前關于石蒜屬的核型演化趨勢主要存在著互為矛盾的兩個理論:一是融合理論(Fusion Theory),認為香石蒜屬染色體基數(shù)是X=11,具有2n=22=22t棒狀染色體的植物均是原始類群,而具有二型性染色體的種都是由2n=22t染色體的祖先相繼通過Robertson易位中的著絲點融合形成M型染色體衍生而來。2條染色體通過著絲點融合合并成1條染色體,或1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分裂形成2條染色體的過程,統(tǒng)稱為Robertson Change 。二是斷裂理論(Fission Theory),認為石蒜屬祖先種的染色體組應為2n=12M,全部為大而具中部著絲粒的染色體,屬的染色體基數(shù)是x=6,在以后的進化中,通過Robertson易位中的著絲點斷裂,形成t或T型染色體,而衍生出具二型性染色體的種。
目前石蒜屬中發(fā)現(xiàn)的多倍體有很多,如L.sprengeri(2n=33)、L.radiata(2n=33)和L.sanguinea(2n=32)是典型的三倍體,染色體均為t或T型。根據(jù)融合理論,L.squamigera(2n=27),L.caldwellii(2n=27),L.incarnata(2n=30)和L.houdyshelii(2n=30)是三倍體(2n=33t)。關于石蒜屬植物三倍體的起源,目前有兩種主要假設:一是起源于一個二倍體未減數(shù)配子與另一個二倍體的正常配子結(jié)合而生,Inariyama曾證明石(2n=33)是一同源三倍體;二是起源于二倍體與四倍體的雜交,但至今未在石蒜屬中見到任何四倍體植株以及相關報道。石蒜屬核型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雜交在石蒜屬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人們普遍認為雜交在石蒜屬物種形成中起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