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著名大醫(yī)學家孫思邈一生為民解除疾苦,留下了許多動人的佳話。針灸學中的“阿是穴”,就是他在臨床中首先發(fā)現(xiàn)的。
孫思邈約70歲那年,一天清晨,他正在屋里編寫《千金要方》。突然有一個鄉(xiāng)鄰急匆匆地走了進來:“孫先生,昨天我路過青石村,見陳阿大的病越來越重啦!已經(jīng)疼得昏死過幾次,看樣子活不長了。他吃了許多藥,也扎過許多次針灸,仍然疼得厲害。他很想請您去治一治,只是家里很窮,怕付不起診金呀!”
孫思邈聽后,毫不遲疑地說:“我現(xiàn)在就去給他看看”。
那人問:“青石村離這兒足有三十里路,盡是羊腸小道,還要翻兩座山、三條溝,您是上了年紀的人,能走得動嗎?”
孫思邈毫不猶豫地說:“我年紀雖然大了,但身板還硬朗著呢!”
孫思邈備好銀針,背起藥囊,柱上拐杖,就上路了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黃昏時分,孫思邈終于趕到了青石村,在一座破爛不堪的茅舍里找到了陳阿大。
陳阿大躺在一張破席子上,昏迷不醒。經(jīng)過孫思邈的盡心搶救,陳阿大終于在半夜里清醒了過來。他看見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翁在為自己治療,又驚又喜又感動,想坐起來道謝,誰知身體稍微一動就又刀割一樣地疼了起來,孫思邈連忙扶病人躺下,并說:“只要止住了疼,再吃幾劑湯藥,病就會好起來的”。說著,他又給病人扎了止痛針。
銀針拔出來了,病人還是疼得大聲呻吟,孫思邈另選穴位又扎了針,仍然沒有見效。他一個又一個地扎著古醫(yī)書中記載的能止疼的穴位,能用的穴位都扎過了,疼痛還是沒有能止住。孫思邈心想:人體上的穴位難道只有古書中寫的這些,就沒有別的嗎?
孫思邈想了一陣,問病人哪兒最疼?病人疼得有氣無力地說:“左、左、左……腿。”孫思邈于是選中病人左腿的一個部位,用拇指輕輕地按了下去,問:“是不是這兒?”病人搖了搖頭。孫思邈耐心地又按了好幾處,病人一直在搖頭。當他按到膝關節(jié)左上方一個部位時,病人突然叫了起來:“阿——是——是這兒!”
孫思邈于是就將銀針從這兒扎了下去。
病人痛苦的面容終于舒展了,他抹了抹滿頭的大汗說:“先生,您這一針可真靈呀!針一進,我渾身一麻,就不疼啦!”他抬頭瞧了瞧扎針的部位,好奇地問:“先生,這叫啥穴呀?怎么針一進疼就止住了呢?”
孫思邈額頭上深深的皺紋展開了,眼睛瞇成了兩條縫,笑哈哈地說:“你剛才不是說‘阿——是——’嗎?這就叫‘阿是穴’呀!”
此后,阿是穴的叫法便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