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6日 16:00-18:00
詳情1月9日 16:00-18:00
詳情目前已能單獨應用化療治愈絨毛膜上皮癌、睪丸精原細胞瘤、Burkitt淋巴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對某些腫瘤可獲得長期緩解,如顆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腎母細胞瘤、乳癌等?;熕幬镏荒軞缫欢ò俜直鹊哪[瘤細胞。多類藥物的合理應用是控制復發(fā)的可能途徑。
(1)藥物分類
①按作用原理分類
1)細胞毒素類藥物:烷化劑類,由其氮芥基團作用于DNA和RNA、酶、蛋白質(zhì),導致細胞死亡,如環(huán)磷酰胺、氮芥、卡氮芥、馬利蘭、氯乙環(huán)己亞硝脲等。
2)抗代謝類藥:對核酸代謝物與酶結(jié)合反應有相互競爭作用,影響與阻斷核酸的合成。如5-氟尿嘧啶、氨甲蝶呤、阿糖胞苷等。
3)抗生素類:有抗腫瘤作用的如絲裂霉素、阿霉素、爭光霉素、更生霉素等。
4)生物堿類:主要干擾細胞內(nèi)紡錘體的形成,使細胞停留在有絲分裂中期。常用的有長春新堿、喜樹堿、秋水仙堿等。
5)激素類:能改變內(nèi)環(huán)境,進而影響腫瘤生長,有的能增強機體對腫瘤侵害的抵抗力。常用的有己烯雌酚、黃體酮、丙酸睪丸酮、甲狀腺素、強的松及地塞米松等。
6)其他:不屬于以上諸類的化療藥物,如甲基芐肼、順鉑、抗癌銻等。
②根據(jù)藥物對細胞周期作用分類
1)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增殖或非增殖細胞均有作用,如氮芥類及抗生素類。
2)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作用于細胞增殖的整個或大部分周期時相,如5-氟尿嘧啶等抗代謝類藥物。
3)細胞周期時相特異藥物:選擇性作用于某一時相,如阿糖胞苷、羥基脲抑制S期,長春新堿對M期的抑制作用。
(2)給藥方式
抗癌藥的用法一般是靜脈點滴或注射、口服、肌肉注射等全身性用藥。為了增高藥物在腫瘤局部的濃度,可做腫瘤內(nèi)注射、腔內(nèi)注射、局部涂抹、動脈內(nèi)灌注或局部灌流。介入治療為經(jīng)動脈定位插管或栓塞加化療。在介入治療腫瘤縮小后可手術(shù)切除,或多次治療使腫瘤得以控制或緩解。
靜脈給藥的劑量與時間可有不同方法。大劑量沖擊治療量大,間隔時間長(如3~4周一次),毒性較著。中劑量間斷治療為目前較常用者,每周1~2次,4~5周為一療程。小劑量維持每日或隔日一次。聯(lián)合用藥為應用不同作用的類別藥物,以提高療效,減輕副反應,可同時投藥或序貫投藥。
(3)化療副反應
因為抗癌藥對正常細胞也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生長增殖的正常細胞,所以用藥后可能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常見的有:
①白細胞、血小板減少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②消化道反應為惡心、嘔吐、腹瀉、口腔潰瘍等。
③毛發(fā)脫落。
④血尿。
⑤免疫能力降低,容易并發(fā)細菌或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