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9日 16:00-18:00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概述】
嬰兒腹瀉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可因飲食不當和腸道內、外感染引起,氣候改變易誘發(fā)本病。腸道內感染以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最多見,病毒與真菌也可引起本病發(fā)生。好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臨床除腹瀉和嘔吐外,??砂榘l(fā)熱、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本病屬中醫(yī)“泄瀉”范疇。
【病因病理】
引起嬰兒腹瀉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脾胃虛弱及脾腎陽虛為主。泄瀉病變都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之精微,如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氣下陷,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以致合污而下,導致泄瀉。外感風寒,可致風寒瀉;暑濕浸淫,成為濕熱瀉;乳食停積,成為傷食瀉;脾胃虛弱,則為脾虛瀉醫(yī)學|教育網(wǎng);
由脾及腎,則為脾腎陽虛瀉。乳嬰兒??梢蛲皇荏@恐,導致脾運紊亂而泄瀉。凡暴瀉者常傷陰,久瀉者常傷陽,病重者陰陽兩傷。
【診斷要點】
1.大便次數(shù)增多。輕者每日大便5~10次,呈稀糊狀或如蛋花湯樣;重者每日大便10次以上,量多而呈水樣,常帶少量粘液。
2.腹瀉輕者無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腹瀉重者則有此類異常,并可伴有高熱、反復嘔吐、腹脹、抽痙、意識障礙等。
3.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可有血液濃縮現(xiàn)象。大便常規(guī)檢查有少量粘液、紅細胞可有脂肪滴。
腹瀉重者,血CO2結合力減低,尿素氮增加,血鉀、血氯、血鈉可降低。大便培養(yǎng)及病毒學檢查,可找出致病性大腸桿菌、胎兒空腸彎曲菌、真菌及輪狀病毒等醫(yī)學|教育網(wǎng)。
【辯證分型】
1.傷食瀉癥狀:大便稀薄而臭,脘腹脹滿,痛則欲瀉,瀉后痛減,不思飲食,暖氣酸臭,舌苔膩,脈滑。
征候分析:小兒乳食不知自節(jié),飲食入胃,停滯不化,郁而化熱,食物腐敗,故大便稀薄而臭。宿食內停,濁氣上逆,則納呆、脘腹脹滿。食滯而中焦氣機不暢,痛則欲瀉,瀉后痛減。舌苔膩、脈滑,均為傷食之象。
2.風寒瀉癥狀:泄瀉清稀,便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可有發(fā)熱形寒,舌苔薄白,脈浮。
證候分析:風寒之邪客于胃腸,脾失健運,故大便色淡,清稀多泡而少臭。寒濕內盛,氣機受阻,則腸鳴腹痛。兼有表證,故發(fā)熱形寒,舌苔薄白等。
3.濕熱瀉癥狀:腹痛即瀉,大便色黃綠,氣味穢臭,夾有粘液,肛門灼熱,發(fā)熱煩渴,小便短少,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濕熱之邪內蘊,傳化失常,氣機受阻,故痛則即瀉,大便色黃綠而穢臭。腸中濕熱留滯,故肛門灼熱,煩渴溲少。證性屬熱,內蘊外蒸而發(fā)熱。苔薄黃,脈滑數(shù),均為濕熱內盛之象。
4.脾虛瀉癥狀:大便稀薄,水谷不化,不思乳食,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軟。
證候分析:脾胃虛弱,中陽不振,運化失常,故大便稀薄。脾陽不振測水谷不化醫(yī)學|教育網(wǎng)。脾虛而氣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軟,均為脾虛之象。
5.脾腎陽虛瀉癥狀:久瀉不止,糞便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長,面?s露睛,精神萎軟,形寒肢冷,舌胖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征候分析:久瀉不止,由牌及腎,脾腎陽虛,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陽虛內寒,則面?s形寒肢冷。露睛為脾虛之證。舌胖質淡,苔白脈沉細,均為脾腎陽虛之象。
驚瀉較少見,多見于周歲以內乳嬰兒,常因卒受驚恐而致,除便稀色青外,還可有睡中驚哭或驚跳等。
傷陰者,多為暴瀉所致,可見小便減少,皮膚干癟,囪四目陷,煩渴唇紅,啼哭少淚,舌紅少津等。傷陽者觀u因久瀉所致,證見面色?s白,神疲乏力,四肢厥冷,表情淡漠,冷汗自出,舌苔白,脈細微等。
【分型治療】
1.傷食瀉治則:消食導滯,化濕止瀉。
主方:保和丸加減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
加減:院腹脹滿,加木香6克、青皮6克;口臭舌膩,加蒼術10克、厚樸6克;嘔吐明顯,加生姜3片。
主方分析:因傷食所致,故用保和丸消食導滯為主方。方中山植消食導滯,以消傷于油膩之食為主;
六曲消食開胃,善化谷食積滯;萊菔于消食下氣,以消麥面之積;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茯苓健脾利濕;連翹透散郁熱。
處方舉例:
焦山楂10克 焦六曲10克 萊菔子10克半夏10克 陳皮6克 砂仁3克(后下)谷麥芽各10克 香附10克 積實10克 連翹10克
2.風寒瀉治則:疏風散寒,理氣化濕。
主方:藿香正氣散加減。
加減:腹痛較甚,加木香6克、砂仁3克(后下);
納呆舌膩,加山楂10克、神曲10克;小便短少,加澤瀉 10克、豬苓10克。
主方分析:藿香正氣散為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方劑。方中藿香、紫蘇、白芷解表散寒,又能化濕祛濁;厚樸、大腹皮燥濕除滿;半夏、陳皮和胃止嘔;白術、茯苓健脾化濕助運;桔梗開宣肺氣。方中藥物大多辛香溫燥,與解表藥同用,以達疏風解表,化濕止瀉之效。
處方舉例:
蕾香10克 蘇葉10克 白芷10克 大腹皮10克 厚樸10克 半夏10克 陳皮6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3.濕熱瀉治則:清熱利濕,化濕和中。
主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