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簡介
【藥名】巴戟天
【別名】巴戟、巴吉天、戟天、巴戟肉、雞腸風、貓腸筋、兔兒腸
雞眼藤(種子植物名稱)小葉羊角藤(廣州植物志),細葉巴戟天(海南植物志),百眼藤(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土藤、糠藤(海南)圖版47:3-5[1]
【英文名】Indianmulberry(root),Medicinalindianmulberry,MedicinalIndianmulberryRoot,MedicinalIndionmulberryRoot,MorindaRoot
【拉丁名】RadixMorindaeOfficinalis
【植物拉丁文名】MorindaofficinalisHow.
【藥材基源】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科屬】茜草科
【性味】辛、甘,微溫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效】補腎助陽;祛風除濕;強筋壯骨
【功效分類】補益藥;祛風藥
【主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泄;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孕;風寒濕痹;腰膝酸軟;風濕肢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或熬膏。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
【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贊育丹《景岳全書》:補腎壯陽。毓麟丸《經(jīng)驗方》: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蓯蓉補虛益氣方《備急千金方》:五臟虛勞;金剛丸《張氏醫(yī)通》:腎虛腎痿[2]
產(chǎn)地及分布 產(chǎn)江西、福建、臺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等省區(qū)。生于平原路旁、溝邊等灌叢中或平臥于裸地上;丘陵地的灌叢中或疏林下亦常見,但通常不分布至山地林內。分布于菲律賓和越南。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采收儲藏:栽種6-7年即可采收。在秋冬季采挖,挖出后,摘下肉質根,洗去泥沙,在陽光下曬至五六成干,用水棒輕輕打扁,再曬至全干即成。
炮制方法:
1.巴戟天:揀去雜質,用熱水泡透后,趁熱抽去木心,切段,曬干。
2.炙巴戟:取甘草,搗碎,置鍋內加水煎湯,撈去甘草渣,加入揀凈的巴戟天,煮至松軟能抽出木心時(此時余湯不宜多),取出,趁熱抽去木心,曬干。(每巴戟天100斤,用甘草6斤4兩)
3.鹽巴戟:取揀凈的巴戟天,用鹽水拌勻,入籠蒸透,抽去木心,曬干。(每巴戟天100斤,用鹽2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4.使用巴戟天時,須用拘杞子湯浸一宿,至稍軟漉出,再用酒浸一伏,再漉出,用菊花一同熬至焦黃,除去菊花,用布拭干用。5.用酒浸一宿,銼焙入藥,如急用,只用溫水浸軟抽去木心用。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根扁圓柱形式圓柱形,略彎曲,長度不等,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或灰黃棕色,有的微帶紫色,具縱皺及深陷的橫紋,有的呈縊縮狀或皮部橫向斷離而露出木部,形如雞腸。質堅韌,折斷面不平,皮部厚5-7mm,淡紫色,木部直徑2-4mm.氣微,味苦,略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列,栓內層細胞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鞘部位石細胞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石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切向直徑50-180μm,徑向直徑30-50μm.韌皮部較寬,近形成層處草酸鈣針晶較多。形成層環(huán)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偶2-3個成群,切身直徑約至70μm;木纖維發(fā)達;偶有非木化木薄壁細胞;木射線寬1-2列細胞。
品質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guī)定:用冷浸法測定該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海里少于50.5%.
藥物應用鑒別
巴戟天與淫羊霍二者性味相近,均可補腎陽、強筋骨,祛風除濕。然淫羊霍辛、溫之性較強,其辛散壯陽之力較峻,且溫中寓燥,二藥有一緩,一峻,一潤、一燥之不同。鹽巴戟天擅入腎經(jīng),補腎功強,用于腎虧陽蔞、早泄不孕,制巴戟天性緩毒去,使功更專,用治風冷腹痛,關節(jié)酸痛,小便失禁等證。
偽品鑒別
羊角藤:多呈圓拄形,略彎曲,長短不等,直徑1-3厘米,表面顏色似巴戟天,具縱皺紋及橫紋,有的皮部斷裂而露出較粗的木質心,似扭曲的麻繩,皮部較薄,顏色略同巴戟天而教淺,味淡澀。
虎刺:根呈圓拄形,中間常分數(shù)節(jié),有的加工壓扁,長短不等,較巴戟天為短,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主要鑒別的要點是虎刺是從節(jié)痕處橫裂露出木質心,形成長短不等的節(jié)狀如連珠,是自然形成的,與人工槌扁的巴戟天完全不同,皮堅硬,味苦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