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的別名】:蠣蛤、古賁、左顧牡蠣、牡蛤、蠣房、蠔山、蠔莆、左殼、蠔殼、海蠣子殼、海蠣子皮。
【牡蠣的來源】:藥材基源: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長牡蠣及大連灣牡蠣、密鱗牡蠣等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OstreariuularisGould2.OstreagigasThunberg3.OstreatalienwhanensisGrosse4.OsttreadenselamellosaLischke
采收和儲藏:牡礪收獲期是在每年的5-6月,即牡礪生殖腺高度發(fā)達而又未進行繁殖,軟體部最肥時進行。采收時,將牡蠣撈起,開殼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牡蠣的原形態(tài)】:
1.近江牡蠣,貝殼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或略長,殼堅厚,較大者殼長100-242mm,高70-150mm,左殼較大而厚,背部為附著面,形狀不規(guī)則。右殼略扁平,表面環(huán)生薄而平直的鱗片,黃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個體,鱗片平薄而脆,有時邊緣呈游離狀;2年至數(shù)年的個體,鱗片平坦,有時后緣起伏略呈水波狀;多年生者鱗片層層相疊,甚為堅厚。殼內(nèi)面白色或灰白色,邊緣常呈灰紫色,凹凸不平,鉸合部不具齒,韌帶槽長而寬,如牛角形,韌帶紫黑色。閉殼肌痕甚大,位于中部背側,淡黃色,形狀不規(guī),常隨殼形變化而異大多為卵圓形或腎臟形。
2.長牡蠣,貝殼呈長條形,堅厚,一般殼長140-330mm,高57-115mm,長比高約大3倍,已知最大的長達722mm.左殼稍凹,殼頂附著面小,右殼較平如蓋,背腹緣幾乎平行,殼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自殼頂向后緣環(huán)生排列稀疏的鱗片,略呈波狀,層次甚少,沒有明顯放射肋。殼內(nèi)面瓷白色,韌帶槽長而寬大,閉殼肌痕大,位于殼的后部背側,呈棕黃色馬蹄形。
3.大連灣牡蠣,貝殼略呈三角形,殼堅厚,一般殼長55-63mm,寬95-130mm,殼頂尖,至后緣漸加寬。右殼較扁平,如蓋狀,殼頂部鱗片趨向愈合,較厚;漸后腹緣鱗片漸疏松,且起伏呈波狀,無顯著放射肋。殼表面淡黃色,雜以紫褐色斑紋,左殼突起,自頂部開始有數(shù)條粗壯放射肋,邊緣肋上的鱗片堅厚翹起。殼內(nèi)而凹陷如合狀,白色,鉸合部小,韌帶槽長而深呈長三角形。閉殼肌痕白色或帶紫色,位于背后方。
4.密鱗牡蠣,貝殼呈圓形或卵圓形,殼堅厚,一般長46-122mm,高58-138mm.左殼較大而凹氏陷,殼頂為附著面,形狀常不規(guī)則。右殼頂部鱗片愈合,較光滑,漸向腹緣鱗片環(huán)生漸密,薄、脆呈片狀,以覆瓦狀緊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條,使腹緣略呈波狀,殼表面灰青色混雜紫褐色。殼內(nèi)面白色,稍帶珍珠樣光澤。鉸合部兩側常有小齒1列,約5-8個。韌帶槽較短,呈三角形。閉殼肌痕較大。
【牡蠣的生境分布】:
牡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活于低潮線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處,適鹽度為10%-25%.雜食性,以細小浮游生物為食。繁殖季節(jié)5-9月。
2.棲息于從潮間帶至低潮線以下10多米深的泥灘及泥沙質(zhì)海底,通常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在鹽度較低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大。我國沿海均有分布,為河口及內(nèi)灣養(yǎng)殖的優(yōu)良品種。
3.棲息于潮間帶的蓄水入及低潮線以下20m左右的巖礁上,適鹽度高,繁殖期6-8月。
4.棲息于低潮線以下水深15-30m左右的巖礁上,或泥沙質(zhì)海底,有時在低潮線下數(shù)米處也能見到。適鹽度27%-34%,繁殖季節(jié)5-9月,當水溫在17-19℃時即開始產(chǎn)卵。
牡蠣的資源分布:
1.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山東、福建、廣東沿海已人工養(yǎng)殖。
2.我國沿海均有分布,為河口及內(nèi)灣養(yǎng)殖的優(yōu)良品種。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
3.我國分布于北方沿海。
4.我國分布于沿海,但以北方沿海為多。
【牡蠣的鑒別】:
牡蠣的性狀鑒別:
(1)近江牡蠣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等。左殼凹陷,大而厚;右殼平坦,稍小。歷史潮流殼外表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huán)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者,鱗片厚而堅。內(nèi)表面白色,邊緣有時淡紫色。質(zhì)硬、斷面層狀明顯,厚2-10mm.無臭,味微咸。
(2)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cm.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qū)蛹y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shù)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nèi)面瓷白色,殼頂兩側無小齒。左殼凹下很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較小。
(3)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松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nèi)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肋數(shù)個,明晃,內(nèi)面凹下呈合狀,鉸合面小。斷面厚0.3-13mm,層次不明顯角質(zhì)層重疊。
(4)密鱗牡蠣,貝殼圓形或卵圓形,較大,右殼較平坦,殼頂較光滑,其他部分有薄而脆的鱗片排列。左殼腹緣環(huán)生堅厚的同心鱗片,放射肋粗大,殼面灰色混雜紫、褐、青色。殼內(nèi)白色,微具珍珠光澤。閉殼肌痕大,極明顯。斷面厚0.3-12mm,層紋較明顯。
牡蠣的顯微鑒別:
將貝殼折斷或鋸開成三種斷面??v斷面為與生長線相垂直方向;橫斷面為與生長線相平行方向;表平行斷面為貝殼自然平放的方向。將上述三種斷面平放磨石上薄至顯微鏡下能看清為一層結構時,置90%乙醇-95%乙醇-無水乙醇各10min,乙醚30min,二甲苯10min后封片鏡檢。
(1)近江牡蠣,葉片狀結構,葉片不規(guī)則并彎曲,寬5-10μ,緊密排列。
(2)大連灣牡蠣,葉片不規(guī)則彎曲,寬3-11μm,平行排列,偶有細小的交錯。粉末米色,微粒多聚集,分散的微粒多呈不規(guī)則條狀,邊緣不整齊,從微透明的片狀微粒中可見細微的葉片狀結構。
(3)密鱗牡蠣,葉片不規(guī)則并彎曲,寬2-10μm,平行排列,略顯交錯。
粉末灰白色,微粒多呈不規(guī)則的條將、片狀,邊緣平直不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