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1563~1640),字會卿,號景岳,又號通一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原籍四川綿竹,其先于明初軍功世授紹興衛(wèi)指揮,遷浙江會稽。父張壽峰為定西侯客,14歲隨父進京,學醫(yī)于京畿名醫(yī)金英(夢石),得其傳,青年時期未以醫(yī)為業(yè),從軍。因無成就,返京師,專心子醫(yī)術。張氏醫(yī)名噪京師。“時人比之仲景、東垣”。
張氏早年崇丹溪陽有余陰不足之說,中年后,以《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為據,并受張元素影響,轉而抨擊丹溪,“醫(yī)法東坦、立齋”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受王冰影響,并發(fā)揮說命門之火為元氣,腎中之水為元精。無陰精之形,不足以載元氣,提出陽非有余,真陰亦常不足之說,成為溫補派主要人物之一。
張氏著有:《類經》32卷,《類經圖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書》64卷,另有《質疑錄》1卷,有人疑為偽托。
在診斷治療思想上,張氏強調辨證論治、辨證求本。張氏提出二綱、六變之說,二綱指陰陽,六變指表里、虛實、寒熱,抓住六變,才能掌握病本。張氏認為“諸病皆當治本”,治本是最重要的治療。張氏提出的一些論點,如“藥貴專精,尤宜勇敢”,“知邪正,權輕重”:“辨虛實”;議補瀉;論逆從;活法探病:“不治之治”等,都是講辨證施治的。
張氏臨證經驗豐富,提出不少有益見解。如關于命門學說的發(fā)揮,關于問診的分析,關于煤氣中毒及其預防方法的探討,關于卒中與外感中風的辨別,關于急病的處理,關于精神心理治療的作用,關于詐病的揭露等,都富有啟迪。張介賓作為溫補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沒;但過于強調溫補,造成流弊,亦不可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