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 免費(fèi)試聽
- 免費(fèi)直播
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7日 19:00-22:00
詳情白蒿——《辭典》
【出處】《本經(jīng)》
【拼音名】 Bái Hāo
【別名】蘩(《詩經(jīng)》),皤蒿(《毛詩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原形態(tài)】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莖被白毛,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多分枝。單葉耳生;有柄;2~3回羽狀深裂或全裂,終裂片寬線形、線形或近披針形,先端常鈍,上面綠色,毛較少,下面灰綠色,密生白毛;莖上部的葉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近無柄。頭狀花序半球形,徑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線形,灰黃綠色;小花皆為管狀,黃色,表面有腺點(diǎn),全部結(jié)實(shí),花托有毛,毛幾與小花等長(zhǎng)。瘦果小,狹長(zhǎng)倒卵形,具縱紋,黃褐色,長(zhǎng)不及1毫米?;ㄆ?~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長(zhǎng)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華北及甘肅、陜西等地。
【化學(xué)成份】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nèi)酯和洋艾素。
干植物含生物堿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zhì)0.499%、黃酮類0.831%、內(nèi)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蕓香甙、異槲皮甙。
【藥理作用】從其中分出的倍半萜r-內(nèi)酯,對(duì)金黃色薄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體外有抑制作用。
【性味】
甘,平。
①《本經(jīng)》:“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平,無毒。”
④孟詵:“寒。”
【功能主治】
治風(fēng)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
①《本經(jīng)》:“主五藏邪氣,風(fēng)寒濕痹,補(bǔ)中益氣,長(zhǎng)毛發(fā)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
②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干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用法用量】?jī)?nèi)服:煎湯,或搗汁。
天
11月06日 19:00-21:00
詳情11月07日 19: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