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直腸息肉(polyp of rectum)是指有黏膜覆蓋的軟質性腫瘤,大小不等,小者表現為黏膜隆起結節(jié),大者是帶蒂的腫瘤;突入腸腔,可上下移動,為單個或多個分散在直腸和結腸中,分為腺瘤、兒童型息肉、絨毛狀腺瘤、家族性腺瘤息肉病以及炎性息肉等。
二、臨床表現
1.癥狀:小息肉很少引起癥狀,息肉增大后最常見的癥狀為直腸內出血,多發(fā)生在排便后,為鮮紅血液,不與糞便相混。多為間歇性出血,且出血量較少,很少引起貧血。直腸下端的息肉可在排便是脫出肛門外,呈鮮紅色,櫻桃狀,便后自行回縮。直腸息肉并發(fā)感染時,可出現黏液膿血便。大便頻繁,里急后重,優(yōu)勢排便不盡感。炎性息肉主要表現原發(fā)疾病癥狀。
2.并發(fā)癥:可能發(fā)生惡變。
三、醫(yī)技檢查
1.直腸指檢:直腸中、下段的息肉,指檢可觸及柔軟、光滑、活動的結節(jié)。
2.直腸鏡檢: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黏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jié)。
3.組織病理檢查:確定息肉的性質。
四、診斷依據
1.大便帶血,色鮮紅,出血量不多,常附在糞便表面。有的糞便有溝槽。
2.低位息肉可隨排便而脫出肛門外,多見于兒童;絨毛狀腺瘤常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3.直腸指檢大多能觸及圓形、質軟、有彈性、帶蒂之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腫物。
4.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不僅能直視腫物,而且能取組織活檢,明確腫物性質。
5.X線鋇劑灌腸可確定息肉部位及數目。
6.青少年患者應注意有無家族息肉史。
五、容易誤診的疾病
與直腸脫垂、肛乳頭瘤、肛管疣、皮贅外痔等鑒別。
六、治療原則
除小的丘狀隆起性增生性息肉可定期檢查嚴密觀察外,一般應行手術治療。
1.電灼:小的息肉,黏膜光滑無惡變傾向者,可直接燒灼。帶蒂息肉可在蒂根部置套圈灼切。
2.套扎:對直徑1cm左右的息肉,用套扎器將膠圈置于蒂根部,使之逐漸缺血脫落。
3.手術切除:粗蒂或基底較廣的息肉疑有惡變,以及較大的息肉,距肛門6~7cm內者,可在鞍麻下經肛門在息肉根部縫扎黏膜切除息肉。上述方法不能切除者,可經腹或經骶切開直腸切除息肉。
七、預防
1.及時治療肛門內外痔、肛漏、肛裂、肛竇炎及慢性腸炎等疾病。
2.保持肛周清潔衛(wèi)生,養(yǎng)成定時排便習慣。
兒童型直腸息肉主要發(fā)生于5~10歲兒童,多數小于1cm,單個,帶蒂,會自行脫落,因炎癥和腺體阻塞潴留所致,臨床上除便血外并無其他大礙。成人直腸息肉病理類型多,具癌變趨向,因而一經診斷,宜早行手術切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