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yī)學界對《金匱要略》的研究并非與《傷寒論》研究并駕齊驅,開始較晚,著作也遠不及后者為多。這可能與《金匱要略》發(fā)現得晚有關。雖說明代已有《金匱要略》研究著作出現,如趙以德《金匱方論衍義》,但更多的是清代的作品,如徐彬《金匱要略論注》(1671),程林《金匱要略直解》(1671),周揚俊《金匱玉函經二注》(1687),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1721),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1803)等等,但最有特色的是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與黃元御的《金匱懸解》。
1、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
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1729)可謂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金匱要略》研究著作。書中尤氏根據原書編次,逐條或數條一節(jié)進行注釋。依其自序所言,他的注釋遵循三條原則。其一,力求辭義精確符合原意,即所謂當于古人之心。其言未必盡稱“靈素”,而是以本人體會為主,直入其義,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有時確有畫龍點睛之妙。其二是“傳寫之誤者則擬正之。”其三,“其或后人續(xù)入者,則刪汰之”如“雜療”以后三篇,《金匱要略心典》中未以收入。尤氏又參考歷代方書,參以個人心得經驗,撰著有《金匱家》(1768)8卷,論述內科雜病證治。以為《金匱要略心典》的補充,羽冀《金匱》。
2、黃元御的《金匱懸解》
黃元御在撰成《傷寒懸解》之后,立即轉入《金匱懸解》的編著工作(1754年成書),因此二書的思路非常相似。他將《金匱要略》的篇目、條文也重新進行調整編排,并進行一些刪減,如刪去“雜療方第二十三”等三篇。他認為《金匱要略》治內傷雜病,以扶助陽氣、運化氣血、溫熙臟腑功能為大旨。但又兼采后世滋陰之說,推闡“陽自陰開,陰由陽降”之理,言之頗見透徹。書中逐篇詮譯原文,并詳述四診九候之法。在他的《金匱懸解》中,將《金匱要略》條文分成外感、內傷、外科、婦人四大部分,各部分又按原類病法分類,每類各為一卷,卷前加以短論對該卷內容進行提綱挈領的闡述。
陳念祖《金匱要略淺注》(1803)10卷,在體例和編寫特點上亦略同其所著之《傷寒論淺注》。書中刪去最后三篇外,并在第22篇婦人雜療脈癥中增補了陰挺論等內容,陳氏選輯前人有關《金匱要略》的部分注文。參以個人見解加以闡發(fā),以探求《金匱》要旨,由于注文簡要,明白易曉,適于初習者使用。故流傳較廣。
日本國學者丹波元簡、丹波元堅父子也各有研究《金匱》的專著。元簡著《金匱玉函要略輯義》(1806)6卷,采輯徐彬、程林、沈明宗、魏荔彤及《醫(y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注》等家注本,結合己見逐條闡析仲景原文,考訂較為精詳。方解部分除選注詮擇外,又參考古今方書增補了一些效方。元堅著《金匱要略述義》(1842)3卷,選錄《金匱》原文以段落分注,除發(fā)揮個人所得外,又補充了趙以德、周揚俊、朱光被等諸家學說。這對其父元簡之《金匱玉函要略輯義)一書,在采輯各家學說和闡述仲景精義方面均是很好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