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1.《本經(jīng)》。
2.《吳普本草》:白符生少室天婁山,或太山。
3.《別錄》:白石脂,生泰山之陰。采無時。
4.《唐本草》:按白石脂今出慈州諸山,勝于余處者。太山左側(cè),不聞有之。
5.《本草圖經(jīng)》:白石脂,今惟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yīng)可用。古斷下方多用,而今醫(yī)家亦稀使。五色石脂,舊經(jīng)同一條,并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別,然今惟用赤白二種
【拼音名】Bái Shí Zhī
【英文名】Kaolinite
【別名】白符、隨、白陶土、高嶺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硅酸鹽類礦物。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olinite
【原形態(tài)】晶體結(jié)構(gòu)屬三斜晶系或單斜晶系。單晶體呈片狀,罕見,且個體極小,在電子顯微鏡下可看到片狀晶體呈六方形、三角 形或切角的三角形。集合體成疏松鱗片狀、土狀或致密塊狀,偶見鐘乳狀。純者白色,如被鐵、錳等雜質(zhì)混入可染成淺黃、淺灰、淺紅、淺綠、淺褐等色。條痕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塊體無光澤或呈蠟狀光澤,細(xì)薄鱗片可呈珍珠光澤。硬度1-3,相對密度2.61-2.68.具有滑膩感,土臭味,吸水粘舌,可塑性強,但不膨脹。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高嶺石是粘土礦物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粘土質(zhì)沉積物的主要礦物成分。
資源分布:主產(chǎn)山西、河南、江蘇、河北、山東。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guī)則塊狀。粉白色或類白色,有的帶有淺紅色或很淺黃色斑紋或條紋;條良白色。體較輕,質(zhì)軟,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土狀光澤。吸水力強,舐之粘舌,嚼之無沙粒感;具土腥氣,味微。以色白、細(xì)膩、吸水力強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正突起低。干涉色為Ⅰ級灰白色。于掃描電鏡下成堆疊的假六方片狀;于透射電鏡下為假六方片狀,厚度均勻,輪廓清楚。
【化學(xué)成份】主要成分為水化硅酸鋁,其中二氧化硅(SiO2)46.5%,三氧化二鋁(Al2O3)39.5%,水(H2O)14.0%;還常含鍶、鋇、錳、鈦、鋅、鉛、銅、鋰等元素。
【鑒別】取本品粉末約1g,置瓷蒸發(fā)皿中,加水10ml與硫酸5ml,加熱至產(chǎn)生白煙,冷卻,緩緩加水20ml,煮沸2-3min,濾過,濾渣為灰色。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1ml,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發(fā)生白色膠狀沉淀;分離,沉淀能在過量的氫氧化鈉試液中溶解。(檢查鋁鹽)②取濾液1ml,加氨試液至生成白色膠狀沉淀,滴加茜素磺酸鈉指示液數(shù)滴,沉淀即顯櫻紅色。(檢查鋁鹽)
【性味】甘酸;平;無毒
【歸經(jīng)】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澀腸;止血;固脫;收濕斂瘡。主久瀉;久?。槐缆?;遺精;瘡瘍不斂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逢原》:白石脂,斂肺氣,澀大腸,《金匱》風(fēng)引湯用之,專取其杜虛風(fēng)復(fù)入之路也。
2.《本經(jīng)》:主黃疸泄痢,腸bi膿血,陰蝕下血亦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
3.《別錄》:養(yǎng)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bi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4.《藥性論》:澀大腸。
5.《日華子本草》:治瀉痢,血崩帶下,吐血衄血,并澀精淋瀝,安心鎮(zhèn)五臟,除煩療驚悸,排膿治瘡癤痔漏,養(yǎng)脾氣,壯筋骨,補虛損。
6.《珍珠囊》:固脫。
【摘錄】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