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Chì Liàn Shé
【英文名】Erythema Snake
【別名】赤鏈、赤連、赤楝、赤楝蛇、火赤煉、火練蛇、紅斑蛇
【來源】
藥材基源:為游蛇科動物赤鏈蛇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nodon rufozonatum (Cantor)
采收和儲藏:夏至秋季捕捉,捕得后殺死,烘干,燒布性,研末備用?;虿逗蠓湃氘Y中,加蓋餓2對,使其排除糞便,然后取出海凈,放入高梁酒或白酒內(nèi)浸2-4個星期,或洗凈后直接烘干,研末。
【原形態(tài)】赤鏈蛇,全長1-1.5m.頭較寬扁,頭部黑色,枕部具紅色⊥形斑,體背黑褐色,具多數(shù)(60以上)紅色窄橫斑,腹面灰黃色,腹鱗兩側(cè)雜以黑褐色點斑。眼較小,瞳孔直立,橢圓形。頰鱗1,常入眶;眶前鱗1(2),眶后鱗2;顳鱗2+3,上唇鱗2-3-3或3-2-3(2-2-3)式。背鱗19(21)-17(19)-15(17)行,中段平滑夫棱;腹鱗184-225;肛鱗完整,尾下鱗45-95對。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平原,常見于田野、竹林及水域附近。以鼠、蛙、蛇等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河背、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呈圓盤狀,盤徑大小不一。頭部及軀體黑褐色,背脊稍高而不呈恬脊狀,體背部有數(shù)條紅色窄橫紋,體側(cè)有紅黑相間的斷經(jīng)志斑點狀紋,腹部外側(cè)有黑褐色斑。頸部鱗片19行,中部17行,肛前15行,鱗片多平滑,邊緣紅色。剝?nèi)ド咂ぬ幦獬庶S白色,尾部留皮處顯棕紅色斑點。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赤鏈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20g/kg、10g/kg醇、水提取物灌胃對蛋清及瓊脂性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與氫化可的松15mg/kg的療效相近,同時不同劑量的水、醇提取物也能明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炎性腫脹。
2.鎮(zhèn)痛作用,熱、電、化學(酒石酸銻鉀)刺激均可證明赤鏈蛇水、醇提取液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對化學刺激鎮(zhèn)痛作用尤為顯著,對熱刺激作用最弱。
3.鎮(zhèn)靜、催眠作用,本品50%醇提取液灌胃對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有較強的催眠作用,并有抑制小鼠自發(fā)活動的作用,還能延長小鼠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100%醇提取液對小鼠有明顯的直接催眠作用,強度與35mg/kg戊巴比妥鈉相當,水提取液作用不明顯。
4.抗驚劂作用,赤鏈蛇醇提液對回蘇靈、士的寧、電體克年至厥均有對抗和保護作用,以100%醇提取液20g/kg作用尤為明顯。強度與25mg/kg苯巴比妥鈉相當,水提取液無作用。
【炮制】捕得后,打死,燒存性,研末用。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jīng)】心;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祛風濕;止痛;解毒斂瘡。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全身疼痛;淋巴結(jié)結(jié)核;慢性瘺管;潰瘍;疥癬
【用法用量】內(nèi)服:浸酒,20-40ml.外用:適量,研末撒;或以藥線粘粉插入管內(nèi)。
【摘錄】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