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
1.《唐本草》:赤車使者,苗似香柔、蘭香,葉莖亦,根紫赤色。生溪谷之陰,出襄州。
2.《蜀本草》:《圖經(jīng)》云,赤車使者,根紫如倩根。生荊州、襄州山谷。
3.《本草綱目》:赤車使者與爵床相類,但以根紫赤為別。
【拼音名】Chì Chē Shí Zhě
【別名】小錦枝、毛骨草、天門草、猴接骨、巖下青、拔血紅、坑蘭、風(fēng)濕草、半邊山、見血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赤車的全草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llionia radicans(Sieb.Et Zucc.)Wedd.[Procris radicans Sied.et Zucc.]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拔起全草,或除去地上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肉質(zhì),長達25cm,上部漸升,下部鋪地生不定根,無毛或疏生微柔毛。葉具短柄或無柄,不對稱;葉片狹卵形或卵形,長1.4-4.5cm,寬0.7-2cm,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在較狹一側(cè)楔形,在較寬一側(cè)耳形,邊緣在基部或中部以上疏生淺牙齒,下面無毛或沿脈疏生微柔毛。雌雄異株;雄花序分枝稀疏,總花梗長0.5-2cm,花被片5,倒卵形,長約2mm,具角,雄蕊5;雌花序無柄或具短柄,近球形,直徑達7mm,具多數(shù)密集的花。瘦果卵形,長約0.8mm,有小疣點?;ㄆ?-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2500m的山谷溝邊或林下陰濕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貴州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呈圓柱形,細長,長短不一,直徑約1mm,表面棕褐色。葉互生,皺縮卷曲多破碎,完整葉展平后呈狹卵形或卵形,基部不對稱,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質(zhì)脆易碎。有的可見小花序。氣微,味微苦、澀。
【性味】辛;黃;性溫;小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勝濕,活血行瘀,解毒止痛……主風(fēng)濕骨痛;跌打腫痛;骨折;瘡癤;牙痛;骨髓炎;絲蟲病引起的淋巴管炎;肝炎;支氣管炎;毒蛇咬傷;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未調(diào)敷。
【摘錄】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