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
【拼音名】Cán Dòu Yè
【英文名】leaf of Broadbean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蠶豆Vicia faba L.的葉或嫩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cia faba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tài)】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zhì),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須;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xì)尖,基部楔形,全緣??偁罨ㄐ蛞干騿紊?,總花梗極短;萼鐘狀,膜質(zhì),長約1.3cm,5裂,裂片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紅紫色斑紋,旗瓣倒卵形,先端鈍,向基部漸狹,翼瓣橢圓形,先端圓,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cè)有爪,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有爪;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無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莢果長圓形,肥厚,長5-10cm,寬約2cm.種子2-4顆,橢圓形,略扁平?;ㄆ?-4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 羽狀復(fù)葉,有小葉2-6片;葉軸頂端有狹線形卷須;葉柄基部兩則有大而明顯的半箭頭狀托葉。小葉多皺縮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或廣橢圓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鈍,具細(xì)尖,基部楔形。質(zhì)脆易碎。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份】鮮葉含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7-rhamnoside),D-甘油酸(D-glyceric acid),天冬酰胺(asparagine),多巴(dopa),蛋白質(zhì)和葉綠醌(plastoquinone)。
【藥理作用】甘油酸有利尿作用。參見蠶豆莢殼條。
【性味】味苦;微甘;性溫
【歸經(jīng)】肺;心;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止血;解毒。主咯血;吐血;外傷出血;臁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搗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附方】治臁瘡臭爛,多年不愈:蠶豆葉一把,捶爛敷患處。(《貴陽市秘方驗(yàn)方》)
【各家論述】
1. 汪穎《食物本草》:酒醉不醒,蠶豆苗油鹽炒熟,煮湯灌之。
2.《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為止血劑,治一切出血。
3.《四川中藥志》:治風(fēng)丹。
【臨床應(yīng)用】用于止血。取鮮蠶豆葉搗爛擠汁,每服20ml,每日2次。煎服效果略差。治療肺結(jié)核咯血20余例,迅速止血;對消化道出血也有效。此外,蠶豆葉粉與檵木粉混合外用, 也有止血消炎效果,可應(yīng)用于外傷小出血。
【摘錄】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