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傳染源的防疫措施:
1.病人的措施:
(1)應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2)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法定傳染病報告的病種分甲、乙、丙三類,共計35種。
1)甲類傳染?。菏笠?、霍亂。
2)乙類傳染?。翰《拘愿窝?、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
3)丙類傳染?。貉x病、絲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及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3)報告時間分別為:
1)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城鎮(zhèn)于6小時內,農村于12小時內報至縣級衛(wèi)生防疫機構。
2)乙類傳染病:城鎮(zhèn)于12小時內,農村于24小時內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3)監(jiān)測區(qū)內的丙類傳染病:在24小時內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2.接觸者:
(1)接觸者是指曾接觸傳染源或可能傳染并處于潛伏期的人。
(2)對接觸者可采取應急接種、藥物預防和檢疫(從最后接觸之日算起,相當于傳染病最長潛伏期的期限)措施。
3、動物傳染源:
殺滅(蒼蠅、老鼠)有經濟價值的又不是烈性傳染病的醫(yī)學.教育網整理,隔離、治療和接種。
4、對污染環(huán)境的措施:
腸道:消毒
呼吸:空氣消毒、通風、口罩
蟲媒:殺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