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11月1日 19:30-21:00 俞慶東
詳情
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詳情腧穴總論部分
大綱要求:
1、腧穴的概念及分類。
2、腧穴的治療作用及主治規(guī)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難點重點
一.腧穴的概念及分類
1.概念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血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腧"即轉輸、輸通、輸注;"穴"即孔、隙。腧穴又名砭處、節(jié)、會、骨空、骨孔、氣穴、穴道、氣府、孔穴、穴位。人體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的施術部位。
2、腧穴的分類
⑴十四經穴
凡歸屬于十四正經的腧穴,稱十四經穴,簡稱"經穴"。共有361穴。
⑵奇穴
既有固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沒有歸屬于十四正經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療效,故稱之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經穴以外,故又稱"經外奇穴"。
⑶阿是穴
既無具體的名稱,又無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的部位,叫作"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
二、腧穴的的治療作用及主治規(guī)律
1.腧穴的治療作用
⑴近治作用
腧穴均能治療其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病證。
⑵遠治作用
十四經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腧穴,不僅治療局部病證,而且還能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病證。
⑶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雙向良性調節(jié)作用。腧穴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
2.腧穴的主治規(guī)律
腧穴(主要是十四經穴)的主治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主要有分經主治和分部主治兩大規(guī)律。大體上,四肢部經穴以分經主治為主,頭身部經穴以分部主治為主。
分經主治,是指某一經脈所屬的經穴均可治療該經循行部位及其相應臟腑的病證。古代醫(yī)家在論述針灸治療時,往往只選取有關經脈而不列舉具體穴名,即所謂"定經不定穴"。后世醫(yī)家在針灸治療上有"寧失其穴,勿失其經"之說。
分部主治,是指處于身體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療該部位及某類病證,即腧穴的分部主治與腧穴的位置特點相關。如位于頭面、頸項部的腧穴,以治療頭面五官及頸項部病證為主,后頭區(qū)及項區(qū)穴又可治療神志病。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中醫(yī)學對于人體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體自然直立,兩手下垂,掌心向內的姿勢而定的。上肢以掌心一側(屈側)為"內側",手背一側(伸側)為"外側"。以人身前后正中線為準,距正中線近者為"內側",距正中線遠者為"外側"。人體腹側面為"前",背側面為"后"。以手足掌面與背面皮膚的移行外為"赤白肉際"。腧穴的定位方法分四種: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體表骨節(jié)為主要標志,設定尺寸,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稱"骨度法"。其原出于《靈樞·骨度》,經后人修改補充,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為量取腧穴的依據(jù),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按這一標準測量。
二、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定義:這是以人體自然解剖標志為依據(jù)來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具體又分為固定標志和活動標志兩種。
固定標志:以骨節(jié)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發(fā)際、指(趾)甲、乳頭、肚臍等作為定穴的標志。例如:兩眉之間定印堂,肚臍中央定神闕。
活動標志:以關節(jié)、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xiàn)的間隙、凹陷、皺紋、尖端等作為定穴的標志。例如:張口在耳前凹陷中取聽宮、聽會、耳門;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肩髎。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定義:這是以患者的手指為標準來定取穴位的方法。醫(yī)者可根據(jù)病人的高矮胖瘦適當伸縮,也可用自己的手指來測定穴位。包括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橫指同身寸(一夫法)。
四、簡便取穴法
這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處取列缺穴等。
習題
A型題
1.腧穴大體上可分為三類,這三類是[C]
A.十二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B十四經穴、經外奇穴、特定穴
C.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D.經穴、絡穴、阿是穴
E.絡穴、郄穴、五輸穴
2.足三陽經腧穴主治病證相同的是[A]
A.神志病B.胃腸病C.胸部病D.咽喉病E.前陰病
3.足三陰經腧穴主治病證相同的是[E]
A.神志病B.胃腸病C.胸部病D.咽喉病E.前陰病
4.任督兩脈穴位都可以治療[D]
A.熱病B.頭面病C.腰背病D.婦科病E.咽喉病
5.現(xiàn)時采用的骨度分寸上以哪本書為基礎[E]
A.《素問》B.《針灸甲乙經》C.《千金要方》D.《難經》E.《難經》
6.根據(jù)骨度分寸法,下列哪項兩者距離不是9寸[D]
A.兩完骨間B.天突至歧骨C.腋前后紋頭至肘橫紋D.歧骨至臍中E.兩頭維之間
7.根據(jù)骨度分寸法,印堂至大椎為[A]
A.18寸B.15寸C.12寸D.10寸E.8寸
8根據(jù)骨度分寸法,股骨大轉子至腘橫紋為[E]
A.12寸B.13寸C.16寸D.18寸E.19寸
9.一夫法是指將患者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四指的寬度為3寸,其量取標準應按以下[E]
A.食指遠端指節(jié)橫紋B.中指遠端指節(jié)橫紋C.無名指遠端指節(jié)橫紋
D.小指近端指節(jié)橫紋E.以上都不是
10.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取列缺,屬于[C]
A.活動標志定位法B.中指同身寸法C.簡便定位法D.拇指同身寸法
E.骨度分寸定位法
B型題
A.16寸B.19寸C.12寸D.13寸E.18寸
1.眉間至后發(fā)際正中第7頸椎棘突下[E]
2.肘橫紋至腕橫紋[C]
3.恥骨聯(lián)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E]
4.腘橫紋至外踝尖[A]
X型題
1.腧穴的主治特點是[ABE]
A.近治作用B.遠治作用C.局部治療作用D.相對特異治療作用
E.特殊作用
2.可主治神志病的經脈有[ACD]
A.手厥陰、手少陰B.手三陽經C.足三陽經D.任督二脈
E.特殊作用
經絡腧穴各論部分
大綱要求
1、十二經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經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陰肺經:尺澤、孔最、列缺、太淵、魚際、少商。
(2)手陽明大腸經: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3)足陽明胃經:承泣、地倉、頰車、頭維、下關、梁門、天樞、梁丘、犢鼻、足三里、條口、豐隆、內庭、厲兌。
(4)足太陰脾經:隱白、太白、公孫、三陰交、陰陵泉、地機、血海、大包。
(5)手少陰心經:少海、通里、神門、少府、少沖。
(6)手太陽小腸經:少澤、后溪、養(yǎng)老、小海、天宗、顴髎、聽宮。
(7)足太陽膀胱經:睛明、攢竹、天柱、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邊、承山、飛揚、昆侖、申脈、至陰。
(8)足少陰腎經:涌泉、太溪、照海、復溜。
(9)手厥陰心包經: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10)手少陽三焦經:關沖、中渚、外關、支溝、肩髎、翳風、絲竹空。
(11)足少陽膽經:瞳子髎、率谷、頭臨泣、風池、肩井、日月、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懸鐘、丘墟、足臨泣、足竅陰。
(12)足厥陰肝經:大敦、行間、太沖、蠡溝、章門、期門。
(13)任脈:中極、關元、氣海、神闕、中脘、膻中、廉泉。
(14)督脈:腰陽關、命門、大椎、啞門、風府、百會、神庭、水溝。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聰、印堂、太陽、定喘、夾脊、胃脘下俞、腰眼、十宣、八邪、外勞宮、膝眼、膽囊穴、闌尾穴。
難點重點
一、十二經腧穴的主治概要
1.手太陰肺經
主要病候:
A臟腑?。嚎人?、氣喘、胸部脹滿、咽喉腫痛。
B經脈?。喝迸璨亢褪直蹆葌惹熬壨?、肩背部寒冷、疼痛。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喉、胸、肺部病證,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2.手陽明大腸經
主要病候:
A臟腑?。焊雇?、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B經脈?。罕窘浹胁课惶弁?、齒痛、熱腫或寒冷。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3.足陽明胃經
主要病候:
A臟腑病: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饑、腸鳴、腹脹、水腫、口渴、咽喉腫痛、鼻衄。
B經脈病:胸部、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fā)狂。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痛、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4.足太陰脾經
主要病候:
A臟腑?。何鸽渫础⑹硠t嘔、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
B經脈?。合轮珒葌饶[脹、厥冷。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5.手少陰心經
主要病候:
A臟腑?。盒耐?、咽干、口渴、目黃、脅痛。
B經脈:上臂內側痛、手心熱。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6.手太陽小腸經
主要病候:
A臟腑?。荷俑雇?、腰脊痛引睪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
B經脈病:肩臂外側后緣痛。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7.足太陽膀胱經
主要病候:
A臟腑?。盒”悴煌?、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
B經脈?。喉?、背、腰、臀和下肢后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
8.足少陰腎經
主要病候:
A臟腑?。嚎妊?、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
B經脈?。貉础⑾轮珒葌韧?、痿軟無力、足心熱。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9.手厥陰心包經
主要病候:
A臟腑?。盒牟 ⑿貝?、心悸、心煩、癲狂。
B經脈?。阂改[、肘臂攣急、掌心發(fā)熱。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10.手少陽三焦經
主要病候:
A臟腑?。焊姑洝⑺[、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頰腫。
B經脈病:耳后、肩臂、肘部外側疼痛。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11.足少陽膽經
主要病候:
A臟腑病:口苦、目黃、瘧疾、頭痛、頜痛、目眥痛。
B經脈?。喝迸枘[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fā)熱。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12.足厥陰肝經
主要病候: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
主治概要: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癥證。
二、常用經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陰肺經
《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循行方向:胸──手
起止穴:中府──少商
聯(lián)系臟腑器官:胃、肺、大腸、喉嚨。
腧穴
尺澤(LU5)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①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胸部脹滿。②吐瀉。
③小兒驚風。④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孔最(LU6)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主治]①咯血、咳嗽、氣喘、咽喉腫痛。②痔疾。③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
列缺(LU7)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任脈
[定位]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
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主治]①咳嗽、氣喘、咽喉痛。②口眼歪斜、偏頭痛、頸項強痛、
牙痛,"頭項尋列缺"。③半身不遂。
[操作]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太淵(LU9)輸穴,原穴,八會穴--脈會
[定位]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主治]①咳喘咳血、胸痛、咽喉腫痛。②無脈癥。③手腕痛。
[操作]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魚際(LU10)滎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節(jié)(第1掌指關節(jié))后凹陷處,約當?shù)?掌骨
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咳嗽、咳血、發(fā)熱、咽喉腫痛、失音。②掌中熱。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少商(LU11)井穴
[定位]在拇指末節(jié)橈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①咽喉腫痛、咳嗽、鼻衄、發(fā)熱。②中風昏迷、中暑嘔吐、
小兒驚風、癲狂。
[操作]直刺0.1寸,或向腕平刺0.2~0.3寸,或三棱針點刺放血;
可灸。
2.手陽明大腸經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循行方向:手──頭
起止穴:商陽──迎香
聯(lián)系臟腑器官:肺、大腸、下齒、鼻。
腧穴
合谷(LI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第2掌骨間,當?shù)?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主治]①頭痛、齒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失音、口眼歪斜、
痄腮、鼻衄,"面口合谷收"。②發(fā)熱惡寒、無汗、多
汗、瘧疾。③疔瘡、痤瘡、癮疹。④腹痛。⑤半身不遂。
⑥經閉、滯產。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孕婦不宜針。
曲池(LI11)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①熱病。②半身不遂、手臂腫痛。③咽喉腫痛、齒痛、目
赤痛。④瘰疬、風疹、濕疹。⑤腹痛吐瀉。⑥癲狂。
[操作]直刺1~1.5寸,治療瘰疬時透刺臂臑;可灸。
肩髃(LI15)交會穴(手陽明與陽蹺之會)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
凹陷處。
[主治]①肩臂攣痛不遂。②癮疹、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迎香(LI20)交會穴(手足陽明之會)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主治]①鼻塞、鼻淵、鼽衄。②口歪、面癢。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不宜灸。
3.足陽明胃經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按:"指"通"趾",以下足經均同)內間(按:指中趾與次趾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循行方向:頭──足
起止穴:承泣──厲兌
聯(lián)系臟腑器官:胃、脾、鼻、眼、口、上齒、乳房。
11月1日 19:30-21:00 俞慶東
詳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