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一種藥材或一種炮制方法,往往同時具有幾方面的目的,現將炮制的主要目的歸納如下:
一、使藥材清潔,保證質量。 藥材中?;煊心嗌?、蟲卵、霉變品及其他非藥用部位,入藥前需挑除。如種子類藥要去泥土、雜質,根類藥去蘆頭,皮類藥去粗皮等均是為了使藥凈潔,用量準確,療效可靠;另外花椒應除椒目、麻黃應除根、蓮子要去心等均是為了分離不同藥用部位,確保藥物質量。
二、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對于有毒性和刺激性的中藥,通過炮制以減緩其毒副作用,特別是對烏頭、附子、馬錢子、半夏、巴豆、斑蝥、大戟、甘遂、芫花等毒性大和副作用劇烈的藥材,以保證用藥安全和有效。
三、增強藥物療效。 常言道:“知母,貝母,款冬花,專治咳嗽一把抓”??疃?、紫菀等化痰止咳藥經蜜炙后,增強了潤肺止咳作用,是由于蜂蜜甘緩益脾、潤肺止咳,作為輔料與藥物起協(xié)同作用而增強療效。延胡索經醋制止痛效果明顯增強。
四、改變或緩和藥物的性能。蒲黃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清熱解毒,蜜炙則補中益氣,故有“補湯宜用熟,泄藥不嫌生”之說。再如麻黃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較強,蜜炙后辛散作用緩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強。因此,生用熟用各有其功。“生升熟降、生泄熟補、生猛熟緩、生毒熟減、生效熟增、生行熟止”是臨床經驗的總結。
五、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中醫(yī)對疾病的部位通常以經絡、臟腑歸納,對藥物作用趨向以升降浮沉來表示。炮制可以引藥入經及改變作用部位和趨向。如大黃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藥上行,能在上焦產生清降熱邪的作用,治療上焦實熱引起的牙痛等癥。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即“生升熟降”,“酒制升提,姜制發(fā)散,醋制入肝,鹽制入腎”。
六、便于調劑和制劑 植物藥切成片、段、塊、絲等便于調劑時分劑量和配方。礦物、貝殼、動物骨骼類經煅、煅淬、砂燙等炮制方法處理使質地變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七、利于貯藏,防止霉變,保存藥效。某些昆蟲類、動物類藥物如桑螵蛸經蒸制或炒制能殺死蟲卵,防止孵化;種子類藥經加工處理如蒸、炒、chan等,能終止種子發(fā)芽;某些含苷類藥經加熱處理“破酶保苷”避免成分被酶解損失,如黃芩、杏仁;一般藥在加工過程中都經過干燥處理,使藥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爛變質,利于久存。
八、矯味矯臭,利于服用 動物類或其他有特異不快臭味的藥物,往往難以口服或服后出現惡心、嘔吐、心煩等不良反應,常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炙、麩炒等法處理,如麩炒僵蠶、醋制乳香、沒藥等。另外一些糞便類藥如五靈脂,《中國藥典》現行版已將其淘汰。
九、制備新藥,擴大用藥范圍 如谷芽、麥芽、豆卷、神曲、蛋黃餾油、血余炭等的制備,使藥物改變其原有性能,增強或產生新功效,擴大用藥品種,以適應臨床多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