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醫(yī)醫(yī)術(shù)專長考點:肝膽病證-黃疸的辨證論治”相關(guān)內(nèi)容,相信參加中醫(yī)醫(yī)術(shù)確有專長考核的考生都在關(guān)注,為方便大家學習,在此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如下內(nèi)容:
黃疸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黃疸的辨證,應首辨陽黃、陰黃。陽黃黃色鮮明,發(fā)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熱、口干苦、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陰黃黃色晦暗,病程長,病勢緩,常伴納少、乏力、舌淡、脈沉遲或細緩。
次辨陽黃濕熱之輕重、膽腑郁熱及疫毒熾盛。熱重者,癥見黃疸鮮明,發(fā)熱口渴,苔黃膩,脈弦數(shù);濕重者,黃疸不如熱重者鮮明,身熱不揚,口黏,苔白膩,脈濡緩;膽腑郁熱者,黃色鮮明,上腹、右脅脹悶疼痛,牽引肩背,身熱不退或寒熱往來。疫毒熾盛者,病情急驟,疸色如金,兼見神昏、發(fā)斑、出血等危象。
三辨陰黃之病因。寒濕阻遏者,黃疸晦暗如煙熏,脘腹悶脹,神疲畏寒,舌淡苔膩,脈濡緩或沉遲。脾虛濕滯者,黃疸色黃不澤,肢軟乏力,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薄,脈濡細。
四辨黃疸病勢輕重。如黃疸逐漸加深,提示病情加重;黃疸逐漸變淺,表明病情好轉(zhuǎn)。黃疸色澤鮮明,神清氣爽,為順證、病輕;黃疸晦滯,煩躁不安,為逆證、病重。
(二)治療原則
黃疸的治療大法,主要為化濕邪,利小便?;瘽窨梢酝它S,如屬濕熱,當清熱化濕,必要時還應通利腑氣,以使?jié)駸嵯滦梗蝗鐚俸疂?,應予健脾溫化。利小便,主要是通過淡滲利濕,達到退黃的目的。至于急黃熱毒熾盛,邪入心營者,又當以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主;陰黃脾虛濕滯者,治以健脾養(yǎng)血,利濕退黃。
(三)證治分類
1.陽黃
(1)熱重于濕證
證候主癥: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或見心中懊儂,腹部脹悶,口干而苦,惡心嘔吐,小便短少黃赤,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膩,脈象弦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熏蒸,困遏脾胃,壅滯肝膽,膽汁泛濫。
治法:清熱通腑,利濕退黃。
代表方:茵陳蒿湯加減。
常用藥:茵陳蒿、梔子、大黃、黃柏、連翹、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車前草。
加減:如脅痛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氣止痛;如熱毒內(nèi)盛,心煩懊儂,可加黃連、龍膽草,以增強清熱解毒作用;如惡心嘔吐,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嘔。
(2)濕重于熱證
證候主癥:身目俱黃,黃色不及前者鮮明,頭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膩微黃,脈濡數(shù)或濡緩。
證機概要:濕遏熱伏,困阻中焦,膽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濕化濁運脾,佐以清熱。
代表方: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
常用藥:藿香、白蔻仁、陳皮、茵陳蒿、車前子、茯苓、苡仁、黃芩、連翹。
加減:如濕阻氣機,胸腹痞脹,嘔惡納差等癥較著,可加入蒼術(shù)、厚樸,以健脾燥濕,行氣和胃。
本證濕重于熱,濕為陰邪,黏膩難解,治法當以利濕化濁運脾為主,佐以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以免脾陽受損。
(3)膽腑郁熱證
證候主癥:身目發(fā)黃,黃色鮮明,上腹、右脅脹悶疼痛,牽引肩背,身熱不退,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嘔吐呃逆,尿黃赤,大便秘,苔黃舌紅,脈弦滑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砂石郁滯,脾胃不和,肝膽失疏。
治法:疏肝泄熱,利膽退黃。
代表方:大柴胡湯加減。
常用藥:柴胡、黃芩、半夏、大黃、枳實、郁金、佛手、茵陳、山梔、白芍、甘草。
加減:若砂石阻滯,可加金錢草、海金沙、玄明粉利膽化石;惡心嘔逆明顯,加厚樸、竹茹、陳皮和胃降逆。
(4)疫毒熾盛證(急黃)
證候主癥:發(fā)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膚瘙癢,高熱口渴,脅痛腹?jié)M,神昏譫語,煩躁抽搐,或見衄血、便血,或肌膚瘀斑,舌質(zhì)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滑或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疫毒證熾盛,深入營血,內(nèi)陷心肝。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常用藥:犀角(用水牛角代)、黃連、梔子、大黃、板藍根、生地、玄參、丹皮、茵陳、土茯苓。
加減:如神昏譫語,加服安宮牛黃丸以涼開透竅;如動風抽搐者,加用鉤藤、石決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以息風止痙;如衄血、便血、肌膚瘀斑重者,可加黑地榆、側(cè)柏葉、紫草、茜根炭等涼血止血;如腹大有水,小便短少不利,可加馬鞭草、木通、白茅根、車前草,并另吞琥珀、蟋蟀、沉香粉,以通利小便。
2.陰黃
(1)寒濕阻遏證
證候主癥: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熏,脘腹痞脹,納谷減少,大便不實,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膩,脈濡緩或沉遲。
證機概要:中陽不振,寒濕滯留,肝膽失于疏泄。
治法:溫中化濕,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陳術(shù)附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白術(shù)、干姜、茵陳、茯苓、澤瀉、豬苓。
加減:若脘腹脹滿,胸悶、嘔惡顯著,可加蒼術(shù)、厚樸、半夏、陳皮,以健脾燥濕,行氣和胃;若脅腹疼痛作脹,肝脾同病者,當酌加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氣;若濕濁不清,氣滯血結(jié),脅下癜結(jié)疼痛,腹部脹滿,膚色蒼黃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礬石散,以化濁祛瘀軟堅。
(2)脾虛濕滯證.
證候主癥:面目及肌膚淡黃,甚則晦暗不澤,肢軟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苔薄,脈濡細。
證機概要:黃疸日久,脾虛血虧,濕滯殘留。
治法:健脾養(yǎng)血,利濕退黃。
代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桂枝、生姜、白術(shù)、當歸、白芍、甘草、大棗、茵陳、茯苓。
加減:如氣虛乏力明顯者,應重用黃芪,并加黨參,以增強補氣作用;畏寒,肢冷,舌淡者,宜加附子溫陽祛寒;心悸不寧,脈細而弱者,加熟地、首烏、酸棗仁等補血養(yǎng)心。
3.黃疸消退后的調(diào)治 黃疸消退,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濕邪不清,肝脾氣血未復,可導致病情遷延不愈,或黃疸反復發(fā)生,甚至轉(zhuǎn)成癮積、鼓脹。因此,黃疸消退后,仍須根據(jù)病情繼續(xù)調(diào)治。
(1)濕熱留戀證
證候主癥:黃疸消退后,脘痞腹脹,脅肋隱痛,飲食減少,口中干苦,小便黃赤,苔膩,脈濡數(shù)。
證機概要:濕熱留戀,余邪未清。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茵陳四苓散加減。
常用藥:茵陳、黃芩、黃柏、茯苓、澤瀉、車前草、蒼術(shù)、蘇梗、陳皮。
(2)肝脾不調(diào)證
證候主癥:黃疸消退后,脘腹痞悶,肢倦乏力,脅肋隱痛不適,飲食欠香,大便不調(diào),舌苔薄白,脈來細弦。
證機概要:肝脾不調(diào),疏運失職。
治法:調(diào)和肝脾,理氣助運。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歸芍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白芍、柴胡、枳殼、香附、郁金、黨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陳皮、山楂、麥芽。
(3)氣滯血瘀證
證候主癥:黃疸消退后,脅下結(jié)塊,隱痛、刺痛不適,胸脅脹悶,面頸部見有赤絲紅紋,舌有紫斑或紫點,脈澀。
證機概要:氣滯血瘀,積塊留著。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代表方:逍遙散合鱉甲煎丸。
常用藥:柴胡、枳殼、香附、當歸、赤芍、丹參、桃仁、莪術(shù),并服鱉甲煎丸,以軟堅消積。
相關(guān)推薦:
2020年全國各省市中醫(yī)醫(yī)術(shù)確有專長醫(yī)師考試報名匯總
浙江省中醫(yī)醫(yī)術(shù)專長醫(yī)師考核考試時間延遲通知匯總!
中醫(yī)醫(yī)術(shù)專長考核-【中醫(yī)婦科學】常見知識點匯總
中醫(yī)專長針灸學“內(nèi)科病證的針灸治療”高頻考點
上文關(guān)于“中醫(yī)(專長)考核“肝膽病證-黃疸的辨證論治”考點”的文章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更多信息隨時關(guān)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