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張鈺琪 9月13日 20:00-22:00
詳情秦楓 06月14日 19:00-21:00
詳情化膿灸是中西醫(yī)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考試第二站會涉及到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了相關資料,以便大家更好地復習。
化膿灸,是用黃豆大或棗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以灸至皮膚起泡,并致局部產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結痂,脫落后留永久瘢痕,又稱瘢痕灸,能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該法在唐宋時期非常盛行,如《針灸資生經(jīng)》中說:“凡著艾得灸皰,所患即瘥,若不發(fā),其病不愈”。說明古代灸法,無論是治病,還是保健,一般要求達到化膿,即所謂“灸瘡”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認為能否形成灸瘡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操作方法:
(1)選擇體位和點穴:古人對此十分重視,如《千金方》曰:“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無使傾倒,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而臥灸之……。”
(2)艾炷的安放和點火:先在施灸的穴位處涂以少量的蒜汁、香油或紅花油(鏈接到圖片),以增強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線香將之點燃,直至艾炷全部燒盡,艾火自熄,除去艾灰,另按所需壯數(shù),重新點燃艾炷。每灸完一壯,以紗布蘸冷開水抹凈所灸穴位,復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壯。由于此種灸法較痛,故在燒近皮膚,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在施灸穴位周圍用手指輕輕拍打,以減輕痛感。
(3)敷貼藥膏:灸治完畢后,應將局部擦拭干凈,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貼玉紅膏,可1~2日換貼一次。數(shù)天后,灸穴逐漸出現(xiàn)無菌性化膿反應,如膿液多,膏藥亦應勤換,約經(jīng)30~40天,灸瘡結痂脫落愈合,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瘡化膿時,局部應注意清潔;避免污染,以免并發(fā)其他炎癥。同時,可多食一些營養(yǎng)較豐富的食物,促使灸瘡的正常透發(fā),有利于提高療效。由于化膿灸耗傷精血較多,故古人對灸后的調養(yǎng)頗為注意,《針灸大成。灸后調攝法》記載:“灸后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經(jīng)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入室靜臥,遠人事,遠色欲,平心定氣,凡百俱要寬解。尤忌大怒、大勞、大饑、大飽、受熱、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養(yǎng)胃之物,使氣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氣。若過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滯病氣矣”。如偶爾發(fā)現(xiàn)有灸瘡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處理。
張鈺琪 9月13日 20:00-22:00
詳情秦楓 06月14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