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烏蒜、老鴉蒜、蒜頭草、龍爪花、蟑螂花、野蒜、一枝箭[江西]、避蛇生[湖北]
【來源】為石蒜科石蒜屬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 (L. Herit.)Herb.的鱗莖。秋季挖出鱗莖,選大者洗凈曬干入藥,小者做種。野生品四季均可采挖,鮮用或洗凈曬干備用。
【性味歸經(jīng)】辛、甘,溫。有毒。
【功能主治】消腫,殺蟲。外用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疔瘡癤腫,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蛇咬傷,水腫,滅蛆、滅鼠。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注意】石蒜堿有強(qiáng)力催吐作用,故有用石蒜治食物中毒者,催吐用3~5錢。除此之外,一般不作內(nèi)服。
【備注】(1)石蒜堿接觸皮膚后即紅腫發(fā)癢,進(jìn)入呼吸道會引起鼻出血,操作時(shí)應(yīng)注意。如內(nèi)服中毒,癥狀為:流涎,嘔吐,下瀉,舌硬直,驚厥,手腳發(fā)冷,脈弱,休克,甚至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急救方法:早期可洗胃,用濃茶或1~2%鞣酸,高錳酸鉀亦可;導(dǎo)瀉,飲稀醋酸、糖水及淡鹽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對癥治療:有痙攣用解痙劑;休克嗅氨水,保溫,針刺“人中”、“合谷”穴位及注射苯甲酸鈉咖啡因或尼可剎米。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花毒性較大,其次是鱗莖。食鱗莖后常引起惡心、嘔吐、頭暈、水瀉,瀉出物混雜有白色腥臭粘液,舌硬直、心動(dòng)過緩、手足發(fā)冷、煩躁、驚厥、血壓下降、虛脫,多死于呼吸麻痹?;ㄊ橙牒蟪0l(fā)生語言障礙,嚴(yán)重者死亡[A-2,3,15]。鱗莖含粗淀粉約20%,用水反復(fù)洗滌可除去淀粉中的有毒生物堿。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化學(xué)成分】含石蒜堿(lycorine)、加蘭他敏(galanthamine)、石蒜胺堿(lycora-mine)等【治法/炮制】
春、秋季采挖野生或栽培后2~3年的鱗莖,洗凈曬干,或切片曬干。
【性味與歸經(jīng)】
性溫,味辛、苦。
① 《本草圖經(jīng)》:辛,溫,有小毒。
②《綱目》:辛甘,溫,有小毒。
【處方(成份)】
含石蒜堿(lycorine)、加蘭他敏(galanthamine)、石蒜胺堿(lycoramine)等。
鱗莖中含多種生物堿,主要的有高石蒜堿、石蒜倫堿、多花水仙堿、石蒜胺堿、石蒜堿、偽石蒜堿和雪花蓮胺堿。
還含雨石蒜堿、去甲雨石蒜堿、去甲基高石蒜堿、小星蒜堿、表雪花蓮胺堿、條紋堿和網(wǎng)球花定等生物堿。
此外,含淀粉約20%;又含兩種有抑制植物生長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石蒜西定。
葉和花瓣中含糖類和糖甙同屬植物紫花石蒜鱗莖中的生物堿成分與本品基本相同,另含紫花石蒜堿。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錢。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體虛,無實(shí)邪及素有嘔惡的患者忌服。
【選方】①治雙單蛾:老鴉蒜搗汁,生白酒調(diào)服,嘔吐而愈。
(《神醫(yī)十全鏡》) ②治痰火氣急:蟑螂花根,洗,焙干為末,糖調(diào),酒下一錢。
(《綱目拾遺》) ③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鮮石蒜五分至一錢,煎服催吐。
(《上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水腫:鮮石蒜八個(gè),蓖麻子(去皮)七十至八十粒。共搗爛罨涌泉穴一晝夜,如未愈,再罨一次。
(《浙江民間草藥》) ⑤治疔瘡腫毒:石蒜適量搗爛敷患處。
(《上海常用中草藥》) ⑥治便毒諸瘡:一枝箭搗爛涂之。
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
(《圣惠方》) ⑦治對口初起:老鴉蒜搗爛,隔紙貼之,干則頻換。
(《周益生家寶方》) ⑧洗痔漏:老鴉蒜、鬼蓮蓬。
搗碎,不拘多少,好酒煎,置瓶內(nèi)先熏,待半日湯溫,傾出洗之,三次。
(《綱目拾遺》) ⑨治產(chǎn)腸脫下:老鴉蒜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
(《世醫(yī)得效方》) ⑩便毒諸瘡。
用石蒜搗爛涂搽。
毒重者,把石蒜洗凈,以生白灑煎服,汗出為好。
⑾產(chǎn)腸脫下。
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處。
⑿小兒驚風(fēng),一叫而絕。
用麻線把手心腳心纏住,又在脅下纏一圈,然后以燈火照灼手足心。
同時(shí),用石蒜(曬干)、車前子,等分為末,水調(diào)勻貼手心。
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處以燈火照灼,可使病兒復(fù)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