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臨床醫(yī)學理論 > 學術動態(tài) > 正文

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臨床應用評價

2009-07-15 15:46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e death,SCD)的發(fā)病率較高,美國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其發(fā)生率已經(jīng)超過卒中、肺癌、乳腺癌和艾滋病的總和,是美國目前首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所有心臟原因引起的死亡中約占63%。發(fā)生心臟猝死的心律失常中,心動過緩所至僅占17%,其余均為室顫或室速引起。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mplan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的應用和發(fā)展已經(jīng)對SCD的治療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ICD能明顯降低SCD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止SCD最有效的方法。

  ICD的發(fā)展可追溯至60年代,1969年Mirowski醫(yī)生在動物實驗中應用右心室壓力感知器識別室顫發(fā)作并成功進行除顫。經(jīng)過11年研究和改良,1980年Mirowski和他的同事在美國霍普金斯醫(yī)院為1例57歲女性置入世界上第一臺ICD.第一代AICD需開胸置入,僅有高能量除顫功能,無體外程控功能。1986年CPI公司開發(fā)非開胸導線系統(tǒng)Endotak并首次應用于臨床。1988年開發(fā)比第二代具有體外程控功能的Veatak-P AICD,與第一代產(chǎn)品不同的是其識別頻率、輸出能量、充電時間延遲等方面均可體外程控。1989年美國和歐洲一些公司相繼推出具有分層治療、程控功能眾多的第三代ICD.1999年具有雙心室再同步化功能的三腔ICD應用于臨床,為心力衰竭伴心臟性猝死高?;颊叩闹委熖峁┝诵碌挠行Х椒ā=陙?,ICD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適應證不斷地擴大。

  一、ICD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

  1.ICD二級預防研究

  ICD二級預防臨床研究包括AVID試驗、CASH試驗和CIDS試驗。AVID(Antiarrhythmiacs Versus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Trial)試驗即抗心律失常藥物與埋藏式心臟除頗器試驗是第一個大規(guī)模多中心、隨機、前瞻性研究。1016例患者被隨機分為ICD治療組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組,藥物治療主要采用胺碘酮或索他洛爾。平均隨訪18.2士12.2個月,結果顯示,未校正死亡率ICD治療組15.8土3.2%,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組24.0土3.7%。AVID試驗結果表明,對于室顫復蘇者或持續(xù)室速伴有癥狀和血流動力學障礙患者,ICD治療與抗心律失常藥物比較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這三個試驗都對抗心律失常藥和ICD進行了比較研究,但只有AVID結果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三個meta分析結果顯示,ICD和抗心律失常藥比較,總死亡率減少27%,因心律失常死亡減少51%。其中對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低或重度心衰的病人,ICD的效果可能更好。另外在AVID試驗中低危險性組,即血液動力學穩(wěn)定的室速或病因能去除的心律失常組,其預后也比ICD組差。

  2.ICD一級預防研究

  從1995年前后開始已有各種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來研究猝死的一級預防,ICD一級預防研究包括與冠心病心肌梗死高?;颊哂嘘P的MADIT-I試驗、MUSTT試驗、MADIT-II試驗和與心力衰竭高?;颊哂嘘P的COMPANION試驗、SCD-HeFT試驗。MADIT-I試驗結果顯示,ICD治療組與常規(guī)藥物治療組相比較總死亡率降低54%,試驗表明,在心肌梗死后高?;颊撸琁CD預防性治療與常規(guī)藥物治療相比較可顯著降低死亡率。同樣在MUSTT試驗顯示,根據(jù)電生理檢查選擇的ICD組總死亡率減少31%。MADIT-Ⅱ進一步研究了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低下但不伴室性心動過速患者預防性置入ICD與常規(guī)藥物相比較能否降低總病死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ICD組總病死亡率降低30%。試驗表明,對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LVEF<30%)患者,即使無室性心動過速,ICD預防性治療仍可明顯降低總病死亡率。SCD-HeFT試驗結果說明,無論缺血性、非缺血性心臟病,有無非持續(xù)性室速、頻發(fā)室性期前收縮等室性心律失常,ICD組與安慰劑組和胺碘酮組相比,對于LVEF<35%的患者,其死亡率明顯降低。參考這些結果,2005年ACC/AHA指南規(guī)定,對LVEF<30%、估計能存活1年以上的慢性心衰患者,適宜ICD置入。另外,對非缺血性心臟病,盡管小規(guī)模臨床試驗CAT和AMIOVIRT沒能證明ICD降低總死亡率,但是大規(guī)模除顫器治療非缺血性心肌病評估試驗(DEFINITE)證實在非缺血性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35%的患者中,ICD設備的置入將次級終點-心律失常死亡率降低了80%(29個月時)。主要終點在設備的治療下也有所改善。

  3.CRT-D及適應證

  MERIT-HF試驗中對NYHA心功能分級不同級別患者的死因分析表明,近一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于心律失常,因此,ICD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非常重要。

  MIRACLE-ICD研究入選心功能Ⅲ-Ⅳ級、LVEF≤0.35、QRS>13Oms、LVEDD>55mm,并有置入ICD指征的患者,6個月后CRT-D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心功能等級更高,而峰值氧耗量、平板運動時間也明顯提高,但6 min步行距離、LVEDD、神經(jīng)激素水平、生存率、住院率及心律失常事件發(fā)生率均無顯著差異。

  CONTAK-ICD研究顯示,CRT-D組總病死率、心力衰竭惡化住院率、ICD干預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發(fā)生率降低了15%。心功能Ⅲ-Ⅳ級亞組中,起搏與不起搏相比,總病死率降低22%,生活質量及心功能分級顯著提高,6min步行距離和峰值氧耗量明顯改善。

  心力衰竭患者藥物、起搏和除顫器治療對比研究(COMPANION)結果顯示,CRT與CRT-D均可減低聯(lián)合終點事件(總死亡率和/或心力衰竭住院率);CRT治療使死亡率呈下降趨勢(12個月降低24%);聯(lián)用ICD與CRT治療使死亡率進一步明顯下降(12個月降低43%);CRT-D組中缺血性與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死亡率無明顯差別。

  再同步化用于心力衰竭血流動力學治療Ⅱ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研究(RHYTHM Ⅱ ICD)評價心室間(V-V)延遲優(yōu)化在置入心臟再同步化治療裝置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CRT-D可以顯著減輕CHF癥狀、增加心功能容量及改善生活質量。與同步雙心室激動相比,V-V延遲優(yōu)化并無額外益處。

  心力衰竭心臟性猝死試驗(SCD-HeFT)于2004年3月公布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研究共入選2521例患者,其中置入ICD、接受胺碘酮或安慰劑治療的患者各為1/3.所有患者都給予合適的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結果顯示,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置入ICD者的死亡率較未置入者下降23%。表明對于有心臟性猝死危險的患者應給予積極的診斷和治療。本試驗也提示,作為預防性用藥,胺碘酮不能提高生存率。

  基于上述臨床試驗結果,2005年8月,美國ACC/AHA在修訂成人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時把ICD作為一級預防列入慢性心力衰竭預防猝死的Ⅰ類適應證。具體為:

  對有缺血性心臟病符合以下條件的患者推薦置入ICD作一級預防減少心臟性猝死從而降低總死亡率:心肌梗死后至少40天,LVEF=<30%(2006年ACC/AHA/ESC室性心律失常處理和心臟性猝死預防指南為LVEF≤30%-40%),長期最佳藥物治療后NYHA心功能分級Ⅱ或Ⅲ級,合理預期生存期超過1年且功能良好(證據(jù)水平A)。

  對非缺血性心肌病符合以下條件的此類患者推薦置入ICD作一級預防減少心臟性猝死從而降低總死亡率:LVEF≤30%,長期最佳藥物治療后NYHA心功能分級Ⅱ或Ⅲ級,合理預期生存期超過1年且功能良好(證據(jù)水平B)。

  因此,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需要置入ICD主要應參考發(fā)生心臟性猝死的危險分層以及患者的整體狀況和預后。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期存活時間和生活質量不高,ICD可能不是最佳治療策略。但對于中度心衰患者,預防性置入ICD可能是必要的。對于心力衰竭患者,ICD治療降低了死亡率(MADIT-Ⅱ,SCD-HEFT)。從理論上講CRT聯(lián)合埋藏式復律除顫器治療(CRT-D)可進一步降低其死亡率。

  二、ICD電風暴

  目前對ICD電風暴尚缺乏公認的定義,多數(shù)作者定義為24h之內(nèi)發(fā)生≥3次需要ICD干預的室速或室顫事件。電風暴發(fā)生率各家報道不一致,AIVD研究報道電風暴發(fā)生率20%,SHIELD試驗觀察633例ICD置入患者隨訪1年,電風暴發(fā)生率23%。早期研究認為,電風暴主要發(fā)生于ICD置入后幾天,并推測與開胸置入有關。晚近報道經(jīng)靜脈置入ICD,電風暴多數(shù)發(fā)生于ICD置入晚期,因而認為與ICD置入機械制刺激和炎癥過程無關,在有室速、室顫病史或心臟性猝死高危因素的個體,電風暴可發(fā)生于任何時間。

  臨床多種因素可以誘發(fā)和加重心臟電不穩(wěn)定性,從而促發(fā)電風暴發(fā)生,常見因素包括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電解質紊亂、藥物副作用等。Arva報道LVEF<25%,QRS波寬度≥120ms與電風暴發(fā)生密切相關。Creden等報道指出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在電風暴中起重要作用。電風暴發(fā)生不僅增加ICD患者再住院率,還可能提示患者預后不良。Exner研究顯示,電風暴是隨后死亡的危險因子,在其發(fā)生后3個月死亡風險增加5倍,電風暴是獨立于左室射血分數(shù)的預后預報因子。Gatzoulis觀察也表明,電風暴發(fā)生經(jīng)常合并較嚴重心力衰竭,其死亡率達54%,明顯高于無電風暴組14%,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電風暴發(fā)作的處理包括去除誘因,改善心肌供血,糾正心力衰竭和電解質紊亂??剐穆墒СK幬飸梅矫?,胺碘酮仍然是最為有效的藥物,有報道口服胺碘酮療效不佳患者,靜脈應用仍然有效,大多數(shù)患者能在用藥后數(shù)小時內(nèi)趨于穩(wěn)定。胺碘酮不僅能有效治療反復發(fā)作室速、室顫,還具有較小的負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特點。β阻滯劑是另一證實有效的藥物,可以選擇靜脈給予美托洛爾或艾司洛爾,也可以和胺碘酮聯(lián)用。比較胺碘酮加β阻滯劑、單用索他洛爾與單用β阻滯劑預防埋藏式復律除顫器電擊的隨機試驗研究(OPTIC)評價在預防ICD電擊方面,胺碘酮加β阻滯劑或單用索他洛爾是否優(yōu)于單用β阻滯劑。結果顯示,盡管采用了先進的ICD技術和β阻滯劑治療,在ICD置入后第l年電擊依然常見。胺碘酮加β阻滯劑能較索他洛爾更有效地預防此類電擊,但伴隨發(fā)生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風險增大。

  三、ICD 應用的其他方面及未來方向

  比較置入ICD的自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患者中經(jīng)驗性抗心動過速起搏與電除顫的前瞻性隨機多中心試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療降低除顫研究(PainFREE Rx II)結果顯示,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與電除顫相比,經(jīng)驗性ATP對FVT同樣安全,同樣能夠改善生活質量,但更加有效。對于大多數(shù)置入ICD的患者來說,ATP可能是FVT的首選治療。

  近些年,醫(yī)療經(jīng)濟分析重視費效比,很多用質量調(diào)整生存年(QALY)作為效用值進行評價。在MADIT和MUSTT,ICD治療的費效比都在5萬美元/QALY以下,認為治療有效。但是在MADIT II中,ICD是54100美元/QALY,在SCD-HeFT中是70200美元/QALY.此外,ICD的中國內(nèi)外價格差很大,就醫(yī)療經(jīng)濟方面來看,中國把歐美的ICD適應證照搬過來目前仍需做更多的努力。另外,減少一個事件需要治療的患者數(shù)即NNT(number needed to treat)較大,在MADIT Ⅱ是18,SCD-HeFT是14.這不僅增加了醫(yī)療費,還意味著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過剩治療。

  考慮到上述問題,在心功能低下的慢性心衰患者中把非常需要ICD的患者選出,之后再應用ICD非常重要。為此需要:①對需要ICD的患者進行進一步的危險分層分析評價;②開發(fā)新的危險評價技術方法來評價目前ICD適應征以外的低?;颊?,③進一步發(fā)展ICD的設備和治療技術方法,例如無電極ICD系統(tǒng)和遠程監(jiān)護程控ICD系統(tǒng),減小ICD的體積,研發(fā)ICD除顫以外的其他功能等。盡管多中心試驗大大提高了我們對ICD治療的認識,但仍然還存在許多問題沒有解決,今后還需要構建中國循證醫(yī)學的證據(jù)和開發(fā)危險評價方法及其指標。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長城心臟快訊2007第8期,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吳書林、陳泗林)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4醫(yī)師二試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高頻考點
    報考指南
    模擬試卷
    復習經(jīng)驗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