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理論 > 辨證論治 > 中醫(yī)兒科 > 正文

麻疹的分證論治

2011-01-07 20:56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證候:發(fā)熱,微惡風寒,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兩眼紅赤,淚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發(fā)熱第2—3天,口腔兩頰粘膜紅赤,貼近臼齒處見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圍紅暈,由少漸多。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

  分析:邪犯肺衛(wèi),肺失清宜。麻毒由口鼻而入,首犯肺衛(wèi),邪郁于表,肺氣不宜,故發(fā)熱咳嗽,惡寒怕風,鼻塞流涕。熱毒初盛,上熏苗竅,故兩眼紅赤,淚水汪汪,口內(nèi)發(fā)出麻疹粘膜斑。麻為陽毒,癥以熱象為主,故小便短赤,苔黃脈數(shù)。毒興于脾,運化失職,故倦怠思睡,大便稀溏。

  治法:辛涼透表,清宣肺衛(wèi)。

  方藥:宜毒發(fā)表湯加減。常用藥:升麻解肌透疹而解毒,葛根解肌透疹并生津,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以助透疹,連翹清熱解毒,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宜肺利咽止咳。

  咽痛蛾腫者,加射干、馬勃清利咽喉;壯熱陰傷,加生地、玄參、石斛養(yǎng)陰清熱;煩鬧、尿黃赤短少者,加竹葉、木通清熱利尿;風寒外束,腠理開合失司,影響透疹者,加麻黃、細辛辛溫透表。

  證候:發(fā)熱持續(xù),起伏如潮,陣陣微汗,謂之“潮熱”,每潮一次,疹隨外出。疹點先見于耳后發(fā)際,繼而頭面、頸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準部都見疹點即為出齊。疹點初起細小而稀少,漸次加密,疹色先紅后暗紅,稍覺凸起,觸之礙手。伴口渴引飲,目赤眵多,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舌質紅,舌苔黃,脈數(shù)。

  分析:邪入肺胃,熱毒熾盛。麻為陽邪,犯肺人胃,正氣起而抗爭,邪正交爭則熱,麻毒外透則疹出,故隨潮熱而分批出疹,所謂“潮熱和平方為福,證逢不熱非大吉”。此期熱勢最高,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隨外出。肺胃氣分熱盛,故咳嗽加劇,口渴引飲,煩躁或。嗜睡,目赤眵多,舌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涼解毒,佐以透發(fā)。

  方藥:清解透表湯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清涼解毒,西河柳、葛根、蟬蛻、牛蒡子發(fā)表透疹,升麻清胃解毒透疹。

  若疹點紅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紫草清熱涼血;熱熾口干者,加生地、玄參生津清熱;咳嗽盛者,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壯熱、面赤、煩躁者,加山梔、黃連、石膏清熱瀉火;齒衄、鼻衄,加藕節(jié)炭、白茅根涼血止血。‘

  證候:疹點出齊后,發(fā)熱漸退,咳嗽漸減,聲音稍啞,疹點依次漸回,皮膚呈糠麩狀脫屑,并有色素沉著,胃納增加,精神好轉,舌質紅少津,苔薄凈,脈細軟或細數(shù)。

  分析:陰津耗傷,余熱未凈。麻毒已透,故疹點依次回沒;發(fā)熱漸退、胃納轉佳,精神好轉,均為邪退正復的表現(xiàn);肺陰虧損,故咳嗽聲??;熱退陰津耗損,故皮膚脫屑,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益氣,清解余邪。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藥:沙參、麥冬、天花粉、玉竹滋養(yǎng)肺胃津液為主,扁豆、甘草清養(yǎng)胃氣,桑葉清透余熱。

  低熱不清,加地骨皮、銀柴胡,以清肺退虛熱;納谷不香,加谷芽、麥芽,以養(yǎng)胃健脾;大便干結,加全瓜蔞、火麻仁,以潤腸通便。

  證候: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喉間痰鳴,疹點紫暗或隱沒,甚則面色青灰,口唇紫紺,舌質紅,苔黃膩,脈數(shù)。。

  分析:邪毒內(nèi)侵,郁閉于肺。麻毒之邪熾盛,或它邪隨之侵襲,閉郁于肺,故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麻毒火邪,煉液生痰,阻于肺絡,故喉間痰鳴;肺氣阻遏,氣滯血瘀,血流不暢,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紺;邪熱內(nèi)盛,故舌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宣肺開閉,清熱解毒。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減。常用藥:麻黃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熱以生津,二藥相互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熱。杏仁協(xié)助麻黃以止咳平喘,甘草與化痰止咳藥配伍有潤肺止咳作用。

  咳劇痰多者,加浙貝母、竹瀝、天竺黃清肺化痰;咳嗽氣促者,加蘇子、葶藶子降氣平喘;口唇紫紺者,加丹參、紅花活血化瘀;痰黃熱盛者,加黃芩、魚腥草、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干結,苔黃舌紅起刺者,可加黃連、大黃、山梔,苦寒直降里熱,瀉火通腑,急下存陰。

  證候: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聲重濁,·聲如犬吠,喉間痰鳴,甚則吸氣困難,胸高脅陷,面唇紫紺,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分析:熱毒上攻,痰阻咽喉。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熱毒循經(jīng)上攻咽喉,故咽喉腫痛,咳聲重濁。熱盛煉液為痰,痰火夾毒,痹阻氣道,故咳聲如犬吠,喉間痰鳴,甚則吸氣困難;氣滯血瘀,故面唇紫紺;痰熱內(nèi)阻,故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藥:清咽下痰湯加減。常用藥:玄參、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氣而利咽喉,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葶藶子瀉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蔞、浙貝母化痰散結,馬兜鈴清肺降氣,荊芥疏邪透疹。

  大便干結者,可加大黃、玄明粉瀉火通腑;咽喉腫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現(xiàn)吸氣困難,面色發(fā)紺等喉梗阻征象時,應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措施,必要時作氣管切開。

  證候:高熱不退,煩躁譫妄,皮膚疹點密集成片,色澤紫暗,甚則神昏、抽搐,舌質紅絳起刺,苔黃糙,脈數(shù)。

  分析:邪毒熾盛,內(nèi)陷心肝。麻毒熱邪化火,內(nèi)陷心包,清竅被蒙,故神昏、煩躁、譫妄;熱毒熾盛,引動肝風,發(fā)為抽搐;熱盛入營動血,致疹點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紅絳起刺、苔黃糙,脈數(shù),為熱毒內(nèi)盛之征。

  治法:平肝熄風,清營解毒。

  方藥:羚角鉤藤湯加減。常用藥:羚羊角粉(另調服)、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貝母化痰清心,鮮生地、白芍、甘草柔肝養(yǎng)筋。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陳膽星、礬水郁金、鮮竹瀝清熱化痰開竅;大便干結者,加大黃、芒硝清熱通腑;高熱、神昏、抽搐者,可選用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鎮(zhèn)驚熄風。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4醫(yī)師二試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高頻考點
    報考指南
    模擬試卷
    復習經(jīng)驗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