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23日 19:00-20:00
詳情2月7日 19:00-21:00
詳情白細胞減少癥和(或)粒細胞減少癥的檢查治療:
檢查
1.血象
顯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減少。
2.骨髓象
可了解粒細胞的增殖及成熟情況,有時還可明確有無腫瘤細胞轉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
3.原發(fā)病相關檢查
如疑為結締組織疾病,應行相應的免疫學檢查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搜集。
4.抗中性粒細胞抗體測定
如果患者抗中性粒細胞抗體陽性且抗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陰性,則提示為同種免疫新生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獲得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細胞減少。
5.粒細胞動力學及壽命測定
可用放射標記異氟磷(DF32P)標記的粒細胞進行測定,是了解中性粒細胞轉換的最可靠的指標,但技術設備要求較高,難以普及。
6.腎上腺素試驗
腎上腺素0.3mg,皮下注射,注射前、后20分鐘各做白細胞計數(shù)1次,如粒細胞絕對值增加至注射前的1倍以上,且患者無脾腫大,則為陽性,說明患者可能為假性粒細胞減少癥,循環(huán)池的粒細胞遷移至邊緣池。
治療
1.去除病因
盡可能去除一切可能導致白細胞和粒細胞減少的因素;治療原發(fā)病,如脾亢患者可考慮切牌。
2.長期隨訪
血象穩(wěn)定且無感染發(fā)生者,一般不需要治療。
3.抗生素的用法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主要表現(xiàn)是感染,但感染發(fā)生的危險度與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程度呈負相關,應注意保持口腔、牙齦和皮膚的衛(wèi)生以減少反復感染,但一般不主張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如發(fā)生感染,在進行病原學檢查后立即給經(jīng)驗性廣譜抗生素治療,并根據(jù)病原學檢查結果和藥敏試驗調整抗生素。
4.集落刺激因子
是迄今療效最為肯定的升粒細胞藥物,主要有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5.其他刺激白細胞生長的藥物
該類藥物種類很多,包括維生素B4、B6、利血生、氨肽素、鯊肝醇、肌苷(均按常規(guī)劑量用藥)及碳酸鋰等,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療效。
6.免疫抑制劑
確診為免疫性粒細胞減少者或細胞毒T細胞介導的骨髓衰竭患者,可用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環(huán)磷酰胺、大劑量丙種球蛋白等。
7.粒細胞輸注
一般不用做預防性輸注,在下列三種情況同時存在時可應用:粒細胞缺乏(<0.5×10/L);伴有嚴重感染;高級抗生素治療48小時無效。
8.造血干細胞移植
由于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治療相關死亡率高,應權衡利弊,掌握好適應證,病情嚴重者才考慮選用。
1月23日 19:00-20:00
詳情2月7日 1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