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小講堂開課啦!本堂課來講一八綱之表里辯證 ,各位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考生速度看過來~
表、里是辨別病變部位外內、淺深的兩個綱領。
一般而論,身體的皮毛、肌腠在外,屬表;血脈、骨髓、臟腑在內,屬里。但是臨床辨證時,一般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淺者,稱為表證;病在臟腑,病位深者,稱為里證。表、里證的辨別主要以臨床表現為依據,不能把表、里簡單地理解為固定的解剖部位。
表證指六淫、疫癘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的初期階段,正(衛(wèi))氣抗邪于肌表淺層,以新起惡寒發(fā)熱為主要表現的輕淺證候。里證指病變部位在內,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表證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新起惡風寒,或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噴嚏,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微有咳嗽、氣喘,舌淡紅,苔薄,脈浮。表證是正氣抗邪于外的表現,一般以新起惡寒,或惡寒發(fā)熱并見,脈浮,內部臟腑的癥狀不明顯為共同特征。多見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淺、病程短的特點。
里證的范圍極為廣泛,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概而言之,凡非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屬里證的范疇,即所謂“非表即里”。其證候特征是無新起惡寒發(fā)熱并見,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里證可見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階段,或為內傷疾病。不同的里證,可表現為不同的證候,故很難用幾個癥狀全面概括,但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較重,病位較深,病程較長。
表證和里證的辨別,主要審察寒熱癥狀,內臟證候是否突出,舌象、脈象等的變化。
《醫(y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里陰陽辨》說:“一病之表里,全在發(fā)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或作薄白),脈息浮,此表也;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里也”可作為辨別表里證的參考。
外感病中,發(fā)熱惡寒同時并見者屬表證;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者屬里證;寒熱往來者屬半表半里證。表證以頭身疼痛,鼻塞或噴嚏等為常見癥狀,內臟證候不明顯;里證以內臟證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嘔瀉之類的表現為主癥,鼻塞、頭身痛等非其常見癥狀;半表半里證則有胸脅苦滿等特有表現。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舌苔變化不明顯,里證舌苔多有變化;表證多見浮脈,里證見沉脈或其他多種脈象。辨表里證尚應參考起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等。
以上是中醫(yī)內科主治中醫(yī)診斷學涉及到表里辯證的內容。辨別表、里對外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由于內傷雜病一般屬于里證范疇,主要應辨別“里”所在的臟腑具體病位,而外感病則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淺而深、由輕而重的發(fā)展傳變過程。因此,表里辨證是對外感病發(fā)展階段性的基本認識,可以說明病情的輕重淺深及病變趨勢,從而把握疾病演變的規(guī)律,取得診療的主動性。此部分是考試和臨床都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
〖醫(yī)學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醫(yī)學教育網推出2022年中醫(yī)內科主治考試輔導課程,契合復習備考要求,專業(yè)師資授課,滿足不同考生的需求,考生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自由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輔導班次學習! 點擊詳情了解>>
推薦閱讀: